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36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10-12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2-36页 |
1.2.1 道德推脱的文献综述 | 第12-21页 |
1.2.2 父母教养方式的文献综述 | 第21-28页 |
1.2.3 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综述 | 第28-34页 |
1.2.4 父母教养方式、道德推脱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现状 | 第34-36页 |
第2章 研究设计 | 第36-41页 |
2.1 研究目的、意义及假设 | 第36-37页 |
2.1.1 研究目的 | 第36页 |
2.1.2 研究意义 | 第36页 |
2.1.3 研究假设 | 第36-37页 |
2.2 研究方法 | 第37-41页 |
2.2.1 研究对象 | 第37-39页 |
2.2.2 研究工具 | 第39-40页 |
2.2.3 研究过程 | 第40页 |
2.2.4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| 第40-41页 |
第3章 研究结果 | 第41-63页 |
3.1 中职生道德推脱的现状及特点 | 第41-47页 |
3.1.1 中职生与普高生道德推脱的差异比较 | 第41-42页 |
3.1.2 中职生道德推脱的人口学差异 | 第42-47页 |
3.2 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及特点 | 第47-51页 |
3.2.1 中职生与普高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比较 | 第47-48页 |
3.2.2 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的人口学差异 | 第48-51页 |
3.3 中职生亲社会行为的现及特点 | 第51-55页 |
3.3.1 中职生与普高生亲社会行为的差异比较 | 第51-52页 |
3.3.2 中职生亲社会行为的人口学差异 | 第52-55页 |
3.4 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、道德推脱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分析 | 第55-58页 |
3.4.1 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 | 第55-56页 |
3.4.2 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与道德推脱的相关 | 第56-57页 |
3.4.3 中职生道德推脱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 | 第57-58页 |
3.5 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、道德推脱与亲社会行为的回归 | 第58-61页 |
3.5.1 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的回归 | 第58-59页 |
3.5.2 中职生道德推脱与亲社会行为的回归 | 第59-60页 |
3.5.3 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与道德推脱的回归 | 第60-61页 |
3.6 中职生道德推脱在父母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 | 第61-63页 |
3.6.1 中职生道德推脱中介效应的检验 | 第61-62页 |
3.6.2 中职生道德推脱中介效应的路径关系 | 第62-63页 |
第4章 分析与讨论 | 第63-73页 |
4.1 中职生道德推脱的现状分析 | 第63-65页 |
4.1.1 中职生与普高生道德推脱的差异分析 | 第63页 |
4.1.2 中职生道德推脱的人口学差异分析 | 第63-65页 |
4.2 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分析 | 第65-67页 |
4.2.1 中职生与普高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分析 | 第65-66页 |
4.2.2 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的人口学差异分析 | 第66-67页 |
4.3 中职生亲社会行为的现状分析 | 第67-69页 |
4.3.1 中职生与普高生亲社会行为的差异分析 | 第67-68页 |
4.3.2 中职生亲社会行为的人口学差异分析 | 第68-69页 |
4.4 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、道德推脱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关系分析 | 第69-70页 |
4.4.1 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关系分析 | 第69页 |
4.4.2 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与道德推脱的相关关系分析 | 第69-70页 |
4.4.3 中职生道德推脱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关系分析 | 第70页 |
4.5 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、道德推脱与亲社会行为的回归分析 | 第70-71页 |
4.6 中职生道德推脱在父母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| 第71-73页 |
第5章 研究结论、创新及不足 | 第73-75页 |
5.1 研究结论 | 第73-74页 |
5.2 研究创新 | 第74页 |
5.3 不足 | 第74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82页 |
附录 | 第82-84页 |
致谢 | 第84-8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| 第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