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社会科学总论论文--民族学论文

红星一牧场哈汉互嵌社会研究

摘要第6-7页
Abstract第7-8页
导论第11-25页
    一、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1-13页
    二、文献回顾第13-2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牧区社会研究第14-1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“嵌入式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”研究第18-23页
    三、理论方法以及研究重点、难点第23-25页
第一章 红星一牧场自然环境与历史沿革第25-35页
    一、自然环境与牧业社会关系第25-3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自然环境与牧工生活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草场划分与牧业生产第28-30页
    二、历史沿革与牧工社会变迁第30-3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红星一牧场建制沿革第30-3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牧民到牧工的演变第34-35页
第二章 红星一牧场社会现状第35-56页
    一、人员构成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人口来源与社会构成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民族成分与社会关系第37-38页
    二、社会结构第38-42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基层社会组织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兵团体制特征第40-42页
    三、生计方式第42-5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传统牧业生产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兵团牧业生产第43-49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日趋多元的生计方式第49-54页
    四、文化教育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兵团的牧业科技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学校教育的发展第55-56页
第三章 红星一牧场牧工社会的互嵌特征第56-66页
    一、互嵌维度第56-6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兵团体制的整合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经济上的互嵌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社会关系互嵌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文化认同的影响第60-61页
    二、嵌入程度第61-66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空间层面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精神层面第64-66页
第四章 互嵌过程与互嵌结果第66-75页
    一、互嵌过程:哈汉牧工的日常互动第66-7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居住格局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经济互助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服装饮食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语言互通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(五)关系网络第69-70页
    二、哈汉互嵌结果分析第70-7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哈萨克传统文化的变与不变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牧工社会多元文化共生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社会问题第71-75页
第五章“嵌入式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”理论构建第75-85页
    一、概念与内涵第75-7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嵌入式社会结构第75-7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嵌入式社区环境第78-79页
    二、互嵌模式第79-82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嵌入式社会结构第79-8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嵌入式社区环境第81-82页
    三、实践路径第82-85页
结论第85-86页
参考文献第86-91页
致谢第91-92页
附录第92-95页
作者简介第95-96页
附件第96页

论文共9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莎车县少数民族义务教育现状研究--以民族教育优惠政策为视角
下一篇:巴里坤县S乡H村蒙哈汉村民日常生活中的民族关系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