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10页 |
| 英文缩略表 | 第10-11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5页 |
| ·植物花发育调控的主要模型 | 第11-15页 |
| ·ABC模型 | 第11-12页 |
| ·ABCD模型 | 第12页 |
| ·ABCDE模型 | 第12-14页 |
| ·"四因子"模型 | 第14-15页 |
| ·调控花器官发育的转录因子 | 第15-21页 |
| ·A类功能基因 | 第15-16页 |
| ·B类功能基因 | 第16-17页 |
| ·C/D类功能基因 | 第17-19页 |
| ·E类功能基因 | 第19-21页 |
| ·水稻颖花发育的研究 | 第21-25页 |
| ·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花器官的区别 | 第21-22页 |
| ·水稻颖花突变体的研究进展 | 第22-23页 |
| ·水稻颖花突变体相关基因的定位情况 | 第23-25页 |
| 第二章 水稻颖花内稃突变体的鉴定、遗传分析及基因的精细定位 | 第25-43页 |
| ·引言 | 第25-26页 |
| ·材料和方法 | 第26-30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26页 |
| ·定位群体 | 第26页 |
| ·常用分子生物学试剂 | 第26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26-30页 |
| ·内稃发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| 第26页 |
| ·形态解剖学观察 | 第26-27页 |
| ·结实率统计 | 第27页 |
| ·千粒重统计 | 第27页 |
| ·活性花粉数目统计 | 第27页 |
| ·水稻基因组DNA的提取 | 第27-28页 |
| ·PCR及其产物的检测 | 第28-29页 |
| ·用于初定位的混池构建 | 第29-30页 |
| ·数据分析 | 第30页 |
| ·精细定位与交换株后代验证 | 第30页 |
| ·覆盖目的基因的遗传图谱、物理图谱的构建与基因预测 | 第30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30-41页 |
| ·水稻颖花内稃突变体pd1的形态特征 | 第30-34页 |
| ·水稻颖花内稃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| 第34-36页 |
| ·水稻颖花内稃突变体的相关基因PD1的精细定位 | 第36-41页 |
| ·PD1基因的初步定位 | 第36页 |
| ·利用新发展的SSR标记精细定位PD1基因 | 第36-39页 |
| ·基因预测 | 第39-41页 |
| ·讨论 | 第41-43页 |
| 第三章 结论 | 第43-4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5-51页 |
| 致谢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