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10页 |
| 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0-22页 |
| 1 小麦抗赤霉病研究进展 | 第10-14页 |
| ·赤霉病的发生与危害 | 第10页 |
| ·小麦赤霉病抗性机制的研究 | 第10-14页 |
| ·小麦抗赤霉病的生理生化和分子机制 | 第10-12页 |
| ·小麦抗赤霉病主效QTLs研究进展 | 第12-14页 |
| ·小麦染色体3B抗赤霉病主效QTL | 第12-13页 |
| ·第5群上抗赤霉病研究 | 第13-14页 |
| 2 ABC Transporter研究进展 | 第14-20页 |
| ·ABC转运蛋白的结构和转运机理 | 第14-16页 |
| ·植物的ABC转运蛋白 | 第16-20页 |
| 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20-22页 |
| 第二章 TaPDR1基因遗传转化小麦及其功能分析 | 第22-30页 |
| 1 材料和方法 | 第22-30页 |
| ·材料 | 第22-23页 |
| ·试验方法 | 第23-30页 |
| ·受体材料制备 | 第23页 |
| ·质粒载体的转化及构建 | 第23-26页 |
| ·电击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| 第24-25页 |
| ·质粒DNA的电击转化 | 第25页 |
| ·质粒DNA的提取 | 第25页 |
| ·载体构建 | 第25-26页 |
| ·微弹制备及基因枪轰击 | 第26-27页 |
| ·质粒DNA的提取 | 第26页 |
| ·微弹制备 | 第26-27页 |
| ·轰击转化 | 第27页 |
| ·抗性愈伤组织的筛选及植株再生 | 第27页 |
| ·小麦转基因植株的筛选 | 第27-28页 |
| ·抗赤霉病性鉴定方法 | 第28-29页 |
| ·农艺性状记载方法 | 第29页 |
| ·显著性检验 | 第29-30页 |
| 2 结果和分析 | 第30-38页 |
| ·转基因再生植株的获得 | 第30-31页 |
| ·小麦愈伤组织的诱导 | 第30页 |
| ·TaPDR1基因的遗传转化 | 第30页 |
| ·抗性愈伤组织的分化和伸长培养 | 第30页 |
| ·再生植株的生根壮苗 | 第30-31页 |
| ·再生植株的越夏与移栽 | 第31页 |
| ·转基因阳性植株的分子鉴定 | 第31-32页 |
| ·小麦阳性转化株的筛选和验证 | 第31-32页 |
| ·转基因植株的RT-PCR分析 | 第32页 |
| ·转基因植株赤霉病抗性鉴定 | 第32-34页 |
| ·转基因植株农艺性状 | 第34-35页 |
| 3 讨论 | 第35-38页 |
| 第三章 望水白感赤霉病突变体NAUH102的感病遗传分析 | 第38-54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38-43页 |
| ·试验材料 | 第38-39页 |
| ·试验方法 | 第39-43页 |
| ·群体构建 | 第39页 |
| ·分子标记 | 第39-42页 |
| ·抗赤霉病性鉴定方法 | 第42-43页 |
| ·单花滴注方法 | 第42页 |
| ·喷雾接种方法 | 第42-43页 |
| ·农艺性状记载方法 | 第43页 |
| ·显著性检验 | 第43页 |
| ·同源克隆方法 | 第43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43-53页 |
| ·望水白感赤霉病突变体NAUH102的赤霉病抗性鉴定 | 第43-44页 |
| ·望水白突变体NAUH102农艺性状变化 | 第44-47页 |
| ·NAUH102突变位点的分子标记分析 | 第47-48页 |
| ·NAUH102感赤霉病性的遗传分析 | 第48-49页 |
| ·NAUH102中5D缺失与感赤霉病的关系 | 第49-52页 |
| ·TaPDR1-5D基因的克隆 | 第52-53页 |
| 3 讨论 | 第53-54页 |
| 全文结论 | 第54-5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6-66页 |
| 附录1 扬麦158与转基因植株植株的主要农艺性状比较 | 第66-68页 |
| 附录2 TaPDR1-5D各个拷贝获得 | 第68-72页 |
| 附录3 TaPDR1-5D基因组序列 | 第72-76页 |
| 致谢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