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缩略词表 | 第10-11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22页 |
1.1 猪育种概况 | 第11-12页 |
1.1.1 遗传因素的影响 | 第11-12页 |
1.1.2 非遗传因素的影响 | 第12页 |
1.2 猪生长性状和繁殖性状的相关研究 | 第12-15页 |
1.2.1 生长性状的研究 | 第13页 |
1.2.2 繁殖性状的研究 | 第13-15页 |
1.2.3 育种新技术 | 第15页 |
1.3 遗传参数 | 第15-21页 |
1.3.1 遗传参数相关概念 | 第15-16页 |
1.3.2 方差组分估计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3.3 遗传分析常用模型 | 第17-18页 |
1.3.4 遗传参数估计软件 | 第18-19页 |
1.3.5 遗传评定的相关概念与方法 | 第19-21页 |
1.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21-22页 |
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22-33页 |
2.1 研究材料 | 第22页 |
2.2 数据整理 | 第22-26页 |
2.2.1 数据分析软件 | 第22页 |
2.2.2 系谱文件与数据文件格式 | 第22-24页 |
2.2.3 固定效应水平的划分 | 第24-26页 |
2.3 性状测定 | 第26页 |
2.3.1 生态环境与管理方式 | 第26页 |
2.3.2 性状测定步骤 | 第26页 |
2.4 遗传参数估计方法 | 第26-31页 |
2.4.1 DFREML计算原理 | 第26-29页 |
2.4.2 动物模型的重复观测与非重复观测 | 第29-31页 |
2.5 MTDFREML的主要内容 | 第31-32页 |
2.6 遗传评定的要求 | 第32-33页 |
第三章 结果分析 | 第33-54页 |
3.1 性状的表型参数 | 第33-37页 |
3.2 不同模型下性状的各效应组分 | 第37-45页 |
3.2.1 不同模型下生长性状的方差组分 | 第37-39页 |
3.2.2 不同模型下繁殖性状的方差组分 | 第39-42页 |
3.2.3 个体遗传力与母体遗传力 | 第42-43页 |
3.2.4 性状固定效应组分 | 第43-45页 |
3.3 性状间的遗传相关、表型相关估计值 | 第45-46页 |
3.4 个体遗传评定 | 第46-49页 |
3.4.1 个体育种值与综合育种值的估计 | 第46页 |
3.4.2 育种值与综合育种值的排名 | 第46-49页 |
3.5 性状的表型趋势和遗传趋势 | 第49-54页 |
3.5.1 不同年份表型进展与遗传进展分析 | 第49-50页 |
3.5.2 不同性别的大约克猪的表型趋势与遗传趋势的研究 | 第50-54页 |
第四章 讨论总结 | 第54-57页 |
4.1 性状表型结果讨论 | 第54页 |
4.2 不同模型下的方差组分与遗传参数讨论 | 第54-55页 |
4.3 个体遗传力与母体加性遗传力讨论 | 第55页 |
4.4 育种值估计与趋势的讨论 | 第55-56页 |
4.5 总结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4页 |
附录A | 第64-66页 |
A1 测定猪的条件 | 第64页 |
A2 性状测定方法 | 第64-65页 |
A3 个体号制定 | 第65-66页 |
致谢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