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畜牧、动物医学、狩猎、蚕、蜂论文--动物医学(兽医学)论文--兽医基础科学论文--家畜寄生虫学论文

CaM在弓形虫入侵过程中的机制研究

摘要第7-9页
Abstract第9-10页
缩略语表第11-13页
1 文献综述第13-23页
    1.1 弓形虫综述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弓形虫与弓形虫病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弓形虫的生活史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弓形虫的入侵机制第14-16页
    1.2 钙离子信号通路简介第16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钙离子信号通路概述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钙离子信号通路在弓形虫各生长阶段的作用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钙离子相关蛋白在弓形虫生长过程中的作用第18-20页
    1.3 生物素标记技术在蛋白组学中的应用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生物素标记技术简介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生物素标记技术的应用第20-21页
    1.4 Cre-Lox P重组系统与CRISPR/Cas9技术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Cre-LoxP重组系统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CRISPR/Cas9技术第21-23页
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3-24页
3 材料与方法第24-44页
    3.1 实验材料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实验动物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实验菌株、虫株与细胞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载体与质粒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引物第25-26页
    3.2 主要仪器与试剂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主要仪器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主要试剂盒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主要试剂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主要溶液的配制第27-29页
    3.3 实验方法第29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弓形虫的体外培养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弓形虫基因组DNA的提取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弓形虫RNA的提取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弓形虫cDNA的制备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基因敲除相关质粒的构建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7 GST融合蛋白的纯化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8 CaM敲除株的构建及鉴定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9 CaM条件性敲除质粒的构建和鉴定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0 间接荧光免疫 (IFA)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1 复制实验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2 入侵实验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3 生物素标记实验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4 Western blot第42-44页
4 结果与分析第44-62页
    4.1 弓形虫CaM蛋白原核表达、蛋白纯化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CaM蛋白的原核表达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pGEX-KG-CaM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CaM蛋白的原核表达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CaM蛋白的纯化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CaM多克隆抗体的制备第47页
    4.2 RH△HX△CaM敲除虫株的构建第47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.pUC19-DHFR质粒的构建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CaM基因敲除虫株的构建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CaM基因敲除虫株的鉴定第50-51页
    4.3 CaM条件性敲除虫株的构建第51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pDONR-G265::CaM质粒的构建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pUC19-CaM-YFP质粒的构建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RH△HX-LoxP-CaM虫株的构建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CaM基因的条件性敲除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CaM条件性敲除虫株的鉴定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CaM条件性敲除虫株的入侵实验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7 CaM条件性敲除虫株的复制实验第57页
    4.4 BioID生物素标记技术筛选CaM的互作蛋白第57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pBirA*-CaM质粒的构建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pBirA*-CaM质粒的鉴定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RH△HX-BirA*-CaM虫株的构建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Western-blot检测生物素标记蛋白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5 质谱分析CaM的互作蛋白第60-62页
5 讨论第62-66页
    5.1 弓形虫CaM蛋白的原核表达以及多克隆抗体第62页
    5.2 弓形虫CaM基因的敲除及表型研究第62-63页
    5.3 利用BioID技术筛选互作蛋白第63-66页
6 结论第66-67页
参考文献第67-75页
致谢第75-77页
附录A第77-81页
附录B第81页

论文共8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褪黑激素促进鹿茸间充质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研究
下一篇:大约克猪不同模型的遗传参数估计与遗传趋势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