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 | 第1-6页 |
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缩略语 | 第10-11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23页 |
1 水稻穗型性状的研究进展 | 第11-12页 |
2 数量性状遗传分离分析方法 | 第12-15页 |
·遗传分离分析方法的发展 | 第12-13页 |
·主基因+多基因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 | 第13-15页 |
3 数量性状研究进展 | 第15-20页 |
·分子标记 | 第15-17页 |
·作图群体 | 第17-18页 |
·QTL作图主要方法 | 第18-20页 |
4 水稻穗部QTL研究进展 | 第20-21页 |
·穗部与产量和品质的相关性状的QTL研究 | 第20页 |
·穗角性状的QTL研究 | 第20-21页 |
5 本研究目的意义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23-27页 |
1 供试材料 | 第23-24页 |
2 连锁图谱 | 第24页 |
3 田间种植 | 第24-25页 |
4 性状考察 | 第25-26页 |
5 数据分析及QTL定位 | 第26-27页 |
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| 第27-41页 |
1 粳稻穗轴基部3个节位一次枝梗角度在2个环境中亲本间的差异和RIL群体中的变异 | 第27-29页 |
2 2个环境下穗轴基部3个节位一次枝梗平均角度(PBA)的遗传分离分析 | 第29-33页 |
3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粳稻一次枝梗角度QTL定位 | 第33-36页 |
·穗轴基部第一节位一次枝梗角度(PBAⅠ)QTL定位 | 第33页 |
·穗轴第二节位一次枝梗角度(PBAⅡ)QTL定位 | 第33-34页 |
·穗轴第三节位一次枝梗角度(PBAⅢ)QTL定位 | 第34-35页 |
·穗轴三个节位平均的一次枝梗角度QTL | 第35页 |
·三个穗轴节均检测到的控制一次枝梗角度QTL | 第35-36页 |
4 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穗轴基部3个节位一次枝梗角度QTL定位 | 第36-41页 |
·穗轴基部第一节位一次枝梗角度(PBAⅠ)QTL定位 | 第36页 |
·穗轴基部第二节位一次枝梗角度(PBAⅡ)QTL定位 | 第36-37页 |
·穗轴基部第三节位一次枝梗角度(PBAⅢ)QTL定位 | 第37页 |
·穗轴基部三个节位一次枝梗角度性状(PBAⅠ,PBAⅡ和PBAⅢ)上位性QTL | 第37-38页 |
·穗轴三个节位平均的一次枝梗角度(PBA)QTL | 第38-39页 |
·穗轴三个节位平均的一次枝梗角度(PBA)上位性QTL | 第39-41页 |
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| 第41-45页 |
1 讨论 | 第41-43页 |
·同一稻穗不同穗轴节位一次枝梗角度的差异 | 第41页 |
·遗传分离分析的结果 | 第41页 |
·基于多元回归模型定位结果 | 第41-42页 |
·基于混合线性模型定位结果 | 第42页 |
·在RM3700-RM6570区段检测到的其他性状QTL | 第42-43页 |
2 结论 | 第43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9页 |
附录 | 第49-77页 |
致谢 | 第77-79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