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0-16页 |
1.2.1 水体中有机物分离富集技术的发展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2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的发展现状 | 第13-16页 |
1.2.3 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发展现状 | 第16页 |
1.3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毒死蜱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| 第18-37页 |
2.1 非共价键法合成毒死蜱分子印迹材料 | 第18-26页 |
2.1.1 实验材料与仪器 | 第21-23页 |
2.1.2 研究毒死蜱与MAA的作用 | 第23-24页 |
2.1.3 合成毒死蜱分子印迹聚合物 | 第24-25页 |
2.1.4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| 第25-26页 |
2.2 毒死蜱分子印迹聚合物性能的表征 | 第26-28页 |
2.2.1 毒死蜱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形貌表征 | 第26页 |
2.2.2 毒死蜱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红外表征 | 第26页 |
2.2.3 制备毒死蜱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 | 第26-27页 |
2.2.4 MISPE的操作过程 | 第27-28页 |
2.2.5 考察毒死蜱分子印迹聚合物的选择性 | 第28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28-31页 |
2.3.1 扫面电子显微镜分析结果 | 第28-29页 |
2.3.2 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| 第29-30页 |
2.3.3 毒死蜱分子印迹聚合物的选择性 | 第30-31页 |
2.4 建立海水样品的预处理方法 | 第31-36页 |
2.4.1 固相萃取柱填料量的优化 | 第31-32页 |
2.4.2 上样流速的优化 | 第32页 |
2.4.3 洗脱条件的优化 | 第32-34页 |
2.4.4 海水基质效应对毒死蜱回收率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2.4.5 毒死蜱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与C18柱的比较 | 第35-36页 |
2.4.6 用MISPE萃取海水样品中毒死蜱的可行性分析 | 第36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三章 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构建 | 第37-46页 |
3.1 聚合物膜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响应机理 | 第37-38页 |
3.2 聚合物膜离子选择性电极的优劣 | 第38-39页 |
3.3 实验材料和仪器 | 第39-40页 |
3.4 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制作 | 第40-41页 |
3.4.1 规整粒径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合成 | 第40-41页 |
3.4.2 制备聚合物膜离子选择性电极 | 第41页 |
3.5 电极检测过程 | 第41-42页 |
3.6 消除基质效应实验 | 第42-43页 |
3.7 电位检测工作方程的建立 | 第43-45页 |
3.8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四章 海水中毒死蜱快速检测电位传感装置的构建 | 第46-56页 |
4.1 基于ISEs检测水体装置的发展简介 | 第46页 |
4.2 实验仪器及试剂 | 第46-47页 |
4.3 构建毒死蜱在线检测装置 | 第47-48页 |
4.4 毒死蜱在线监测装置的结构 | 第48-52页 |
4.4.1 流动单元的构建 | 第48-49页 |
4.4.2 富集单元的构建 | 第49页 |
4.4.3 浓缩单元的构建 | 第49-51页 |
4.4.4 检测单元的构建 | 第51页 |
4.4.5 控制单元的构建 | 第51-52页 |
4.5 用本装置检测海水样品中毒死蜱的含量 | 第52-53页 |
4.6 用GC-MS检测海水中毒死蜱的含量 | 第53-55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56-58页 |
结论 | 第56页 |
创新点 | 第56页 |
展望 | 第56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64-65页 |
致谢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