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1页 |
1.2 氮化碳C_3N_4材料的性质和结构 | 第11-12页 |
1.2.1 氮化碳C_3N_4材料的性质 | 第11页 |
1.2.2 氮化碳C_3N_4材料的结构 | 第11-12页 |
1.3 氮化碳C_3N_4材料的制备方法 | 第12-14页 |
1.3.1 电化学方法制备 | 第12-13页 |
1.3.2 化学气相沉积法 | 第13页 |
1.3.3 溶剂热法 | 第13-14页 |
1.3.4 炸药爆炸冲击法 | 第14页 |
1.4 石墨相氮化碳g-C_3N_4的改性 | 第14-16页 |
1.4.1 金属表面负载g-C_3N_4 | 第14-15页 |
1.4.2 刻蚀法剥离g-C_3N_4 | 第15页 |
1.4.3 无机元素掺杂g-C_3N_4 | 第15页 |
1.4.4 金属氧化物负载/离子插层法制备g-C_3N_4 | 第15-16页 |
1.5 论文选题思路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| 第16-18页 |
1.5.1 选题思路 | 第16-17页 |
1.5.2 研究内容 | 第17页 |
1.5.3 论文创新点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不同前驱体制备氮化碳研究 | 第18-31页 |
2.1 实验内容 | 第18-19页 |
2.1.1 氮化碳制备前驱体的优化 | 第18页 |
2.1.2 氮化碳的制备方法及工艺探索 | 第18页 |
2.1.3 光催化分解水制氢实验 | 第18-19页 |
2.2 试剂及仪器 | 第19-20页 |
2.2.1 实验原料及试剂 | 第19页 |
2.2.2 实验仪器及设备 | 第19-20页 |
2.3 实验过程 | 第20-24页 |
2.3.1 以尿素为前驱体水热法制备氮化碳 | 第20页 |
2.3.2 以单氰胺为前驱体制备氮化碳 | 第20-21页 |
2.3.3 以双氰胺为前驱体制备氮化碳 | 第21-22页 |
2.3.4 以三聚氰胺为前驱体制备氮化碳 | 第22-24页 |
2.4 测试与表征 | 第24-26页 |
2.4.1 光致发光光谱 | 第24页 |
2.4.2 X射线衍射 | 第24页 |
2.4.3 扫描电子显微镜 | 第24-25页 |
2.4.4 透射电子显微镜 | 第25页 |
2.4.5 比表面积 | 第25页 |
2.4.6 紫外-可见吸收光谱 | 第25-26页 |
2.4.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| 第26页 |
2.5 结果与讨论 | 第26-30页 |
2.5.1 样品的SEM、TEM表征图 | 第26-28页 |
2.5.2 样品的紫外-可见吸收光谱 | 第28页 |
2.5.3 样品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| 第28-29页 |
2.5.4 样品的XRD衍射 | 第29-30页 |
2.5.5 样品的荧光光谱 | 第30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第三章 块体氮化碳制备及表征 | 第31-41页 |
3.1 高温烧结法制备块体氮化碳工艺研究 | 第31-32页 |
3.2 高温烧结法制备α-Fe_2O_3插层块体氮化碳 | 第32-33页 |
3.3 扫描电子显微镜 | 第33-35页 |
3.4 光致发光光谱 | 第35-37页 |
3.5 紫外-可见吸收光谱 | 第37-39页 |
3.6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| 第39-40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四章 单层氮化碳制备及表征 | 第41-52页 |
4.1 单层氮化碳(Analogous g-C_3N_4 )的制备工艺 | 第41-42页 |
4.1.1 酸碱刻蚀法制备Analogous g-C_3N_4 | 第41-42页 |
4.1.2 插层剥离法制备Analogous g-C_3N_4 | 第42页 |
4.2 扫描电子显微镜 | 第42-43页 |
4.3 透射电子显微镜 | 第43-46页 |
4.4 选区电子衍射 | 第46-47页 |
4.5 X射线衍射 | 第47-48页 |
4.6 紫外-可见吸收光谱 | 第48-49页 |
4.7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| 第49-50页 |
4.8 比表面积 | 第50-51页 |
4.9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五章 石墨相氮化碳光催化性能研究 | 第52-60页 |
5.1 块体氮化碳光催化分解水制氢 | 第52-56页 |
5.1.1 实验仪器及设备 | 第52页 |
5.1.2 实验操作 | 第52-53页 |
5.1.3 产物H_2检测方法 | 第53-54页 |
5.1.4 块体氮化碳光催化性能评价 | 第54-56页 |
5.2 单层氮化碳光催化分解水制氢 | 第56-57页 |
5.3 块体氮化碳和单层氮化碳光催化性能比较 | 第57-58页 |
5.4 量子效率计算 | 第58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58-60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60-62页 |
6.1 结论 | 第60页 |
6.2 建议 | 第60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8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| 第68-69页 |
申请的中国发明专利 | 第68页 |
参与完成的基金 | 第68-69页 |
致谢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