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引言 | 第10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3 述评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1.3.2 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1.4 内容体系和框架结构 | 第16-17页 |
1.4.1 内容体系 | 第16页 |
1.4.2 框架结构 | 第16-17页 |
1.5 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7-18页 |
2 家族企业和隐性知识转移的基本理论 | 第18-25页 |
2.1 家族企业的基本理论 | 第18-20页 |
2.1.1 家族企业的界定 | 第18-19页 |
2.1.2 家族企业的特征 | 第19-20页 |
2.1.3 我国家族企业的发展 | 第20页 |
2.2 家族企业隐性知识转移的基本概念 | 第20-21页 |
2.2.1 家族企业隐性知识的内涵 | 第20-21页 |
2.2.2 家族企业隐性知识转移的内涵 | 第21页 |
2.3 隐性知识转移与家族企业竞争力 | 第21-25页 |
2.3.1 促进知识资源的整合 | 第21-22页 |
2.3.2 推动知识管理的实现 | 第22-23页 |
2.3.3 降低企业成本 | 第23页 |
2.3.4 促进技术的创新 | 第23-25页 |
3 家族企业隐性知识转移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5-32页 |
3.1 转移环境因素 | 第25-26页 |
3.1.1 文化因素 | 第25页 |
3.1.2 激励制度 | 第25-26页 |
3.1.3 信任关系 | 第26页 |
3.2 隐性知识发送方因素 | 第26-28页 |
3.2.1 转移意愿 | 第27页 |
3.2.2 可靠性 | 第27-28页 |
3.2.3 传递能力 | 第28页 |
3.3 隐性知识接收方因素 | 第28-29页 |
3.3.1 接收意愿 | 第28-29页 |
3.3.2 吸收能力 | 第29页 |
3.4 隐性知识特性因素 | 第29-31页 |
3.4.1 可编码程度 | 第30页 |
3.4.2 情景性 | 第30页 |
3.4.3 嵌入性程度 | 第30-31页 |
3.5 影响因素模型 | 第31-32页 |
4 家族企业隐性知识转移的一般模式 | 第32-38页 |
4.1 家族企业知识转移渠道分析 | 第32-33页 |
4.1.1 正式的转移渠道 | 第32页 |
4.1.2 非正式的转移渠道 | 第32-33页 |
4.2 知识转移模式相关理论 | 第33-35页 |
4.2.1 Ikujiro Nonaka的SECI模式 | 第33-34页 |
4.2.2 Nancy M·Dixon知识转移五种模式 | 第34页 |
4.2.3 Gilbert和Cordey-Hayes的知识转移五阶段模式 | 第34-35页 |
4.3 家族企业隐性知识转移一般模式构建 | 第35-38页 |
5 家族企业隐性知识转移模式构建 | 第38-48页 |
5.1 家族隐性知识的转移模式 | 第38-43页 |
5.1.1 李锦记案例分析 | 第38-42页 |
5.1.2 家族的隐性知识转移模式构建 | 第42-43页 |
5.2 企业隐性知识的转移模式 | 第43-48页 |
5.2.1 方太集团案例分析 | 第43-46页 |
5.2.2 企业的隐性知识转移模式构建 | 第46-48页 |
6 优化家族企业隐性知识转移的对策 | 第48-52页 |
6.1 提升对隐性知识转移价值的认识 | 第48页 |
6.2 营造利于隐性知识转移的企业环境 | 第48-50页 |
6.2.1 营造隐性知识转移的企业文化 | 第48-49页 |
6.2.2 建立信任机制 | 第49页 |
6.2.3 完善隐性知识转移的激励制度 | 第49-50页 |
6.3 提高隐性知识主体的意愿和能力 | 第50-52页 |
6.3.1 增强发送方的意愿和能力 | 第50页 |
6.3.2 增强接收方的意愿和能力 | 第50-52页 |
7 结论 | 第52-54页 |
7.1 全文总结 | 第52页 |
7.2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| 第52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8页 |
致谢 | 第58-60页 |
科研成果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