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代中国国有企业劳资关系的动态发展及其演变研究(1992至今)--以上海两国有企业为例
内容摘要 | 第11-13页 |
ABSTRACT | 第13页 |
导论 | 第16-20页 |
一、一种全新的劳资关系体系的出现 | 第16-18页 |
二、我国国有企业现状 | 第18-19页 |
三、论文结构 | 第19-20页 |
第一部分:问题意识和方法论 | 第20-32页 |
第一章 研究意义及理论背景 | 第20-29页 |
一、“劳资关系体系”的出现 | 第21-26页 |
二、中国国有企业的劳资关系体系 | 第26-27页 |
本章小结 | 第27-29页 |
第二章 研究方法及田野调查 | 第29-32页 |
一、研究对象 | 第29-30页 |
二、研究方法 | 第30-31页 |
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第二部分:背景演变概述 | 第32-41页 |
第三章 社会、经济、政治背景的演变情况 | 第32-36页 |
一、劳动法体系的演变 | 第32-33页 |
二、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情况 | 第33页 |
三、中国社会管理制度的转变 | 第33页 |
本章小结 | 第33-36页 |
第四章 中国劳资关系的主体 | 第36-41页 |
一、公司职工及其代表 | 第36-37页 |
二、公司雇主及其代表 | 第37-38页 |
三、公权力 | 第38-39页 |
本章小结 | 第39-41页 |
第三部分:研究案例——两个国有企业 | 第41-93页 |
第五章 案例一:KD | 第41-65页 |
一、企业集团概况 | 第41-43页 |
二、上海分公司/KDS | 第43-48页 |
三、四个纬度的制度政策 | 第48-52页 |
四、劳动合同情况 | 第52-53页 |
五、职工参与公司管理情况 | 第53页 |
六、劳动有效调节 | 第53-61页 |
本章小结 | 第61-65页 |
第六章 案例二:AL | 第65-76页 |
一、企业集团概况 | 第65页 |
二、ALS/AL的子公司 | 第65-68页 |
三、跨国公司管理政策 | 第68-71页 |
四、工会角色、职工参与管理及矛盾冲突 | 第71-74页 |
本章小结 | 第74-76页 |
第七章 两个案例的对比分析 | 第76-93页 |
一、职员角度 | 第76-85页 |
二、公司角度 | 第85-92页 |
本章小结 | 第92-93页 |
第四部分:结论 | 第93-97页 |
第八章 思考与展望 | 第93-97页 |
一、劳资关系体系相关概念的介绍和扩充 | 第93页 |
二、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型 | 第93-94页 |
三、劳动合同法的意义 | 第94页 |
四、我国劳资关系体系的特殊性 | 第94-95页 |
五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| 第95页 |
六、多元化的劳资冲突 | 第95页 |
七、国企私企的趋同性 | 第95-9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7-119页 |
附录 | 第119-121页 |
后记 | 第121-123页 |
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12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