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目录 | 第9-11页 |
引言 | 第11-15页 |
(一)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1页 |
(二)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(三)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(四)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| 第14-15页 |
一、 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相关理论分析 | 第15-22页 |
(一) 网络社会与网络道德的含义 | 第15-16页 |
1. 网络社会及其特点 | 第15页 |
2. 网络道德的含义 | 第15-16页 |
(二) 道德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 | 第16-18页 |
1.道德教育的含义 | 第16页 |
2. 网络道德教育的含义及其特殊性 | 第16-18页 |
(三)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| 第18-22页 |
1. 开展网络道德教育为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开辟了新渠道 | 第18-20页 |
2. 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网络环境的题中之义 | 第20-22页 |
二、 当前我国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22-28页 |
(一) 当前我国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2-24页 |
1. 网络道德教育主体存在诸多问题 | 第22页 |
2. 网络道德教育目标缺乏针对性 | 第22-23页 |
3. 网络道德教育内容缺乏时效性 | 第23页 |
4. 网络道德教育方法缺乏实效性 | 第23-24页 |
5. 网络道德教育机制尚未形成 | 第24页 |
(二) 当前我国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| 第24-28页 |
1. 教育管理部门缺乏重视和政策 | 第24-25页 |
2. 教育主体对网络道德教育认识模糊 | 第25页 |
3. 大学生身心发展波动性大 | 第25-26页 |
4. 网络法规制度建设滞后 | 第26页 |
5. 网络环境差强人意 | 第26-28页 |
三、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| 第28-38页 |
(一) 高度重视,建立网络道德教育体系 | 第28-29页 |
1. 建立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常态化机制 | 第28-29页 |
2. 建立高校、社会、个体三位一体的网络道德教育机制 | 第29页 |
(二) 建立一支具有突出战斗力的网络道德教育队伍 | 第29-32页 |
l. 教育主体应转变德育观念 | 第29-30页 |
2. 教育主体应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| 第30页 |
3. 教育主体应具有扎实的业务水平 | 第30-31页 |
4. 教育主体应当首先接受信息素养教育 | 第31-32页 |
(三) 创新思路,改革传统教育方式 | 第32-35页 |
1. 关注大学生群体,加强教育针对性 | 第32页 |
2. 借鉴网络话语,建立与教育客体“无缝”交流的话语方式 ... | 第32-33页 |
3. 注重人文精神的重建,加大人文教育力度 | 第33-34页 |
4. 借鉴美国教育经验,加强信息素养教育 | 第34页 |
5. 注重大学生现实性教育,唤醒大学生现实中的主体意识 | 第34-35页 |
(四) 建立健全网络道德规范体系 | 第35-36页 |
1. 加强网络监管和网络信息监控,净化校园网络环境 | 第35页 |
2. 制定符合自己院校特点的网络道德规范 | 第35-36页 |
(五) 加强网络行业规范管理,培育健康的网络环境 | 第36-38页 |
1. 加强对网络行业的规范化管理,从源头治理网络环境 | 第36-37页 |
2. 把握话语权,努力构建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 | 第37-38页 |
结论 | 第38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1页 |
附录 | 第41-46页 |
后记 | 第46-4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| 第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