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8-24页 |
1.1 我国水源水质概述 | 第8-9页 |
1.2 饮用水水质标准 | 第9-10页 |
1.3 低温低浊水特性及难处理的原因 | 第10-13页 |
1.3.1 低温低浊水的特性 | 第10-11页 |
1.3.2 低温低浊水难处理的原因 | 第11-13页 |
1.4 混凝技术的发展 | 第13-24页 |
1.4.1 混凝机理 | 第13-15页 |
1.4.2 聚合铝絮凝剂凝聚絮凝作用机理 | 第15-16页 |
1.4.3 絮凝剂研制与开发的现状 | 第16-18页 |
1.4.4 低温低浊水混凝处理工艺概况 | 第18-21页 |
1.4.5 我国低温低浊水处理研究进展 | 第21-24页 |
2 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 | 第24-28页 |
2.1 研究背景 | 第24-26页 |
2.1.1 水源水质特性 | 第24页 |
2.1.2 工程现状 | 第24-25页 |
2.1.3 现状问题 | 第25-26页 |
2.2 研究目的 | 第26-28页 |
3 实验方法与材料 | 第28-32页 |
3.1 混凝剂常规指标测定 | 第28-30页 |
3.1.1 三氧化二铝含量测定方法 | 第28-29页 |
3.1.2 碱化度测定 | 第29-30页 |
3.2 混凝条件 | 第30页 |
3.3 水温控制 | 第30-31页 |
3.4 分析方法 | 第31-32页 |
4 三种常用的混凝剂混凝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32-43页 |
4.1 硫酸铝混凝效果 | 第32-34页 |
4.1.1 硫酸铝不同投加量下对浊度去除效果 | 第32-33页 |
4.1.2 硫酸铝不同投加量下对 TOC 去除效果 | 第33页 |
4.1.3 硫酸铝不同投加量下沉后水余铝变化 | 第33-34页 |
4.2 PACl 混凝效果 | 第34-36页 |
4.2.1 PACl 不同投加量下浊度去除效果 | 第34-35页 |
4.2.2 PACl 不同投加量下 TOC 去除效果 | 第35页 |
4.2.3 PACl 不同投加量下沉后水余铝变化 | 第35-36页 |
4.3 浊度变化对 PACl 混凝效果的影响 | 第36-38页 |
4.3.1 浊度变化对混凝后沉后水浊度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4.3.2 浊度对混凝后余铝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4.4 pH 对 PACl 混凝效果的影响 | 第38-40页 |
4.4.1 pH 对 PACl 混凝后浊度的影响 | 第38页 |
4.4.2 pH 对 PACl 混凝后 TOC 去除效果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4.4.3 pH 对 PACl 混凝后余铝变化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4.5 三氯化铁混凝效果 | 第40-41页 |
4.5.1 三氯化铁不同投加量下对浊度和 TOC 去除效果 | 第40-41页 |
4.5.2 三氯化铁不同投加量下对沉后水余铁的影响 | 第41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41-43页 |
5 混凝剂的复配投加及优化选取混凝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43-47页 |
5.1 PACl 与三氯化铁复配投加实验 | 第43-45页 |
5.1.1 复配投加降低余铝验证性实验 | 第43-44页 |
5.1.2 FeCl3与 PACl 复配投加实验 | 第44-45页 |
5.2 高效聚合氯化铝(HPAC)混凝实验 | 第45-46页 |
5.2.1 HPAC 不同投加量下对浊度和 TOC 的去除效果 | 第45页 |
5.2.2 HPAC 不同投加量下沉后水余铝变化 | 第45-46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47-49页 |
6.1 结论 | 第47-48页 |
6.2 展望 | 第48-49页 |
致谢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5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