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2 集成电路技术发展与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 集成电路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| 第13-14页 |
1.4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| 第14-17页 |
第2章 自动化集成实现基础 | 第17-29页 |
2.1 元件描述方式 | 第17-19页 |
2.1.1 常用芯片的库文件描述 | 第17-18页 |
2.1.2 逻辑未知的芯片库文件描述 | 第18-19页 |
2.2 数模混合电路分析 | 第19-21页 |
2.2.1 电平转换与驱动电路 | 第19-20页 |
2.2.2 OC 门器件 | 第20页 |
2.2.3 阻容定时单元分析 | 第20-21页 |
2.3 单稳态电路分析 | 第21-24页 |
2.3.1 CD4013 反馈电路 | 第22页 |
2.3.2 74LS123 脉冲电路 | 第22-23页 |
2.3.3 单稳态电路模型替换 | 第23-24页 |
2.4 中央计算机集成方式选择 | 第24-26页 |
2.5 可编程逻辑器件 | 第26-29页 |
2.5.1 CPLD/FGPGA 芯片基本结构 | 第26页 |
2.5.2 FPGA 芯片的配置模式 | 第26-27页 |
2.5.3 FPGA 的配置流程 | 第27-29页 |
第3章 电路图网络校验与自动分割技术 | 第29-41页 |
3.1 模块化设计方法 | 第29-31页 |
3.1.1 模块化设计概念 | 第29页 |
3.1.2 模块化设计流程 | 第29-30页 |
3.1.3 电路模块划分概述 | 第30-31页 |
3.2 设计结构矩阵 | 第31-33页 |
3.3 设计结构矩阵改进及量化 | 第33页 |
3.4 基于解析结构模型 ISM 的关联度矩阵建立 | 第33-35页 |
3.4.1 电子元件交互关联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4.2 基于设计结构矩阵和电路设计原则的关联度量化准则 | 第34-35页 |
3.5 模块构建的矩阵算法 | 第35-36页 |
3.6 电路模块划分实例 | 第36-41页 |
第4章 自动化集成软件开发 | 第41-55页 |
4.1 自动化集成原理 | 第41-42页 |
4.2 软件界面设计实现 | 第42-43页 |
4.3 建立数据库 | 第43-44页 |
4.4 文件转换单元 | 第44-46页 |
4.5 器件管理单元 | 第46-50页 |
4.5.1 电源网络处理和器件管脚定义 | 第46-48页 |
4.5.2 电容延时电路分析 | 第48-49页 |
4.5.3 单稳态电路特征分析 | 第49-50页 |
4.6 网络分析模块 | 第50页 |
4.6.1 基于 ERC 规则的网络校验 | 第50页 |
4.6.2 基于关联度矩阵的网络切割 | 第50页 |
4.7 阻容处理单元 | 第50-52页 |
4.8 模块合成单元 | 第52-55页 |
第5章 集成实现与仿真验证 | 第55-67页 |
5.1 M 仪器结构与集成分析 | 第55-57页 |
5.1.1 中央计算机组成 | 第55-56页 |
5.1.2 地址总线判优电路板 | 第56-57页 |
5.1.3 自动化集成步骤 | 第57页 |
5.2 集成芯片选取 | 第57-58页 |
5.3 软件处理阶段 | 第58-60页 |
5.4 ISE 平台上综合仿真分析 | 第60-65页 |
5.4.1 原理图文件 | 第60页 |
5.4.2 RTL 级原理图 | 第60-62页 |
5.4.3 功能仿真以及对比 | 第62-65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65-67页 |
结论 | 第67-68页 |
致谢 | 第6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