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目录 | 第8-11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2页 |
1.1 选题依据、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4页 |
1.1.1 选题依据 | 第11-13页 |
1.1.2 选题目的及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国内、外研究现状 | 第14-20页 |
1.2.1 地震滑坡编目的发展 | 第15-16页 |
1.2.2 地震滑坡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2.3 断裂构造的影响 | 第17-18页 |
1.2.4 地形地貌的影响 | 第18-19页 |
1.2.5 岩体性质及结构的影响 | 第19页 |
1.2.6 强动力条件下的边坡失稳机制 | 第19-20页 |
1.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| 第20-22页 |
第2章 区域及滑坡区地质环境特征 | 第22-42页 |
2.1 区域地质﹑地震环境概况 | 第22-35页 |
2.1.1 区域地貌与地形 | 第22-23页 |
2.1.2 地层与岩石建造 | 第23-27页 |
2.1.3 区域地质构造发育特征 | 第27-30页 |
2.1.4 区域第四纪构造运动 | 第30-31页 |
2.1.5 区域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 | 第31-35页 |
2.2 地震滑坡区地质环境的特殊性 | 第35-42页 |
2.2.1 凸出孤立状高陡地形 | 第35-37页 |
2.2.2 软质岩山体特殊的岩性特征 | 第37-38页 |
2.2.3 斜坡岩体结构特征 | 第38-42页 |
第3章 地震滑坡的发育特征 | 第42-54页 |
3.1 概述 | 第42页 |
3.2 大垮岩滑坡 | 第42-51页 |
3.3 小垮岩滑坡 | 第51-54页 |
第4章 循环荷载作用下岩体物理力学特征分析 | 第54-74页 |
4.1 单轴循环动荷载试验 | 第54-67页 |
4.1.1 试验原理 | 第54-56页 |
4.1.2 试验方法及参数 | 第56-58页 |
4.1.3 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58-67页 |
4.2 岩石直剪试验 | 第67-72页 |
4.2.1 试验原理及方法 | 第67-68页 |
4.2.2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68-72页 |
4.3 小结 | 第72-74页 |
第5章 地震滑坡动力学特性的数值模拟分析 | 第74-106页 |
5.1 离散元基本原理及基本假定 | 第74-76页 |
5.1.1 离散元基本原理 | 第74-75页 |
5.1.2 离散元基本假定 | 第75-76页 |
5.2 UDEC 程序简介 | 第76-77页 |
5.2.1 UDEC 程序的基本特点 | 第76页 |
5.2.2 UDEC 中的动力分析 | 第76-77页 |
5.3 模型及参数 | 第77-82页 |
5.3.1 岩体力学概念模型 | 第77-78页 |
5.3.2 数值模型的单元剖分 | 第78-79页 |
5.3.3 动力输入和边界条件 | 第79-80页 |
5.3.4 模型监测点 | 第80-81页 |
5.3.5 参数取值 | 第81-82页 |
5.4 计算成果及分析 | 第82-106页 |
5.4.1 模型 1(受层面控制的平面摩擦型滑移模式) | 第82-84页 |
5.4.2 模型 2(受泥岩震动碎裂带控制的滚动摩擦型滑动模式) | 第84-106页 |
5.4.2.1 岩体震动的动力响应 | 第85-98页 |
5.4.2.2 岩体“变形破坏-远程运移”发展演化的动力学过程 | 第98-106页 |
第6章 地震滑坡的成因控制因素及动力学机制 | 第106-111页 |
6.1 软质岩山体动力稳定性的控制因素 | 第106-108页 |
6.1.1 岩体强度的动力衰减(崩溃)问题 | 第106-107页 |
6.1.2 孤立凸出地形的动力响应特征 | 第107页 |
6.1.3 岩体崩溃破坏的结构控制因素 | 第107-108页 |
6.2 地震溃滑的动力学机制 | 第108-111页 |
6.2.1 软质岩山体动力溃滑坡坏的启动机理 | 第108-109页 |
6.2.2 发展的动力学过程 | 第109-111页 |
结论与问题 | 第111-114页 |
致谢 | 第114-11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5-119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1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