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传播与公众科技素养之关系研究--以四川地区为例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1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1.3 创新之处及难点 | 第12-14页 |
第2章 科技传播与公众科技素养概述 | 第14-22页 |
2.1 科技传播的概念界定 | 第14-15页 |
2.2 科技传播的历史及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2.2.1 国外发展概况 | 第15-16页 |
2.2.2 国内发展概况 | 第16-17页 |
2.3 科技素养的概念界定 | 第17-19页 |
2.4 我国公众的科技素养 | 第19-22页 |
第3章 科技传播的内容与公众的选择性接受之关系 | 第22-29页 |
3.1 科技传播的内容 | 第22-23页 |
3.2 公众的选择性接受 | 第23-25页 |
3.3 科技传播内容与公众选择性接受之关系 | 第25-29页 |
第4章 科技传播模式与公众理解科学之关系 | 第29-44页 |
4.1 科技传播模式 | 第29-32页 |
4.1.1 线性模式 | 第29-30页 |
4.1.2 互动传播模式 | 第30-31页 |
4.1.3 系统论传播模式 | 第31-32页 |
4.2 科技传播模式各要素 | 第32-35页 |
4.2.1 科技传播结构要素 | 第32-33页 |
4.2.2 科技传播技术要素 | 第33-35页 |
4.3 科技传播模式与公众理解科学之关系 | 第35-44页 |
4.3.1 科技传播主体与公众科学理解之关系 | 第35-36页 |
4.3.2 媒体与公众认知科学之关系 | 第36-41页 |
4.3.3 科技传播信息与公众理解科学之关系 | 第41页 |
4.3.4 噪声与公众理解科学之关系 | 第41-42页 |
4.3.5 反馈与公众理解科学之关系 | 第42-44页 |
第5章 科技传播效果公众科技素养测试 | 第44-47页 |
5.1 公众科技素养的米勒测试体系 | 第44-45页 |
5.2 米勒测试体系在中国的应用及问题 | 第45-47页 |
第6章 提高我国公众科技素养的媒介传播策略研究 | 第47-56页 |
6.1 提高公众科技素养的必要性 | 第47页 |
6.2 欧美国家发展启示 | 第47-48页 |
6.3 提高公众科技素养建议及对策 | 第48-56页 |
6.3.1 完善科技传播系统的各个环节 | 第48-51页 |
6.3.2 强化科技传播体制的监督 | 第51页 |
6.3.3 加强教育改革 | 第51-54页 |
6.3.4 营造全民参与的氛围 | 第54-56页 |
结论 | 第56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2页 |
附录 | 第62-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