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巨河地区储层评价及有利区预测
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第1章 引言 | 第9-13页 |
| 1.1 选题依据 | 第9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| 1.3 研究内容 | 第10页 |
| 1.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| 第10-11页 |
| 1.5 主要成果 | 第11-13页 |
| 第2章 区域概况 | 第13-14页 |
| 第3章 地层对比及划分 | 第14-19页 |
| 3.1 地层特征 | 第14-15页 |
| 3.2 小层划分 | 第15-17页 |
| 3.3 地层对比结果 | 第17-19页 |
| 第4章 构造特征研究 | 第19-33页 |
| 4.1 构造及断裂系统解释 | 第19-23页 |
| 4.1.1 合成记录标定 | 第19-20页 |
| 4.1.2 断层解释 | 第20-22页 |
| 4.1.3 深度域构造成图 | 第22-23页 |
| 4.2 构造特征 | 第23-33页 |
| 4.2.1 构造特征 | 第23-27页 |
| 4.2.2 局部构造 | 第27-33页 |
| 第5章 油藏地质特征研究 | 第33-61页 |
| 5.1 沉积特征研究 | 第33-50页 |
| 5.1.1 沉积环境特征 | 第33-35页 |
| 5.1.2 沉积相及特征研究 | 第35-50页 |
| 5.2 砂体分布特征研究 | 第50-57页 |
| 5.2.1 单砂体特征 | 第50-51页 |
| 5.2.2 砂体剖面分布特征 | 第51-53页 |
| 5.2.3 砂体平面分布特征 | 第53-57页 |
| 5.3 储层物性和孔隙结构特征 | 第57-61页 |
| 5.3.1 物性特征 | 第57-58页 |
| 5.3.2 孔隙结构特征 | 第58-61页 |
| 第6章 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| 第61-80页 |
| 6.1 油水识别模式建立及油水识别 | 第61-64页 |
| 6.1.1 测井资料标准化 | 第61页 |
| 6.1.2 油水识别 | 第61-64页 |
| 6.2 油水分布特征 | 第64-71页 |
| 6.2.1 剖面分布特征 | 第65-67页 |
| 6.2.2 平面分布特征 | 第67-71页 |
| 6.3 油气富集规律 | 第71-80页 |
| 6.3.1 油气藏类型 | 第71-72页 |
| 6.3.2 油气富集规律 | 第72-80页 |
| 第7章 含油潜力及有利区块评价 | 第80-89页 |
| 7.1 单井钻遇油层分析 | 第80-81页 |
| 7.2 有利区块划分 | 第81页 |
| 7.3 区块分类评价方法及考虑因素 | 第81-84页 |
| 7.3.1 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 | 第82-84页 |
| 7.3.2 各区块综合评价所考虑的因素 | 第84页 |
| 7.4 有利区块潜力评价及排队优选 | 第84-89页 |
| 结论 | 第89-91页 |
| 致谢 | 第91-9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2-95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