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8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8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| 第9-11页 |
1.2.1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9-11页 |
1.2.2 研究评述 | 第11页 |
1.3 研究的方法、思路与内容 | 第11-13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3.2 研究思路 | 第12页 |
1.3.3 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1.4 研究的重点、难点与创新之处 | 第13-14页 |
1.4.1 研究重点与难点 | 第13页 |
1.4.2 研究的创新之处 | 第13-14页 |
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| 第14-16页 |
2.1 概念界定 | 第14-15页 |
2.1.1 军需给养的内涵和范畴 | 第14页 |
2.1.2 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和范畴 | 第14-15页 |
2.2 相关理论 | 第15-16页 |
2.2.1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15页 |
2.2.2 相互依赖理论 | 第15-16页 |
第三章 驻疆部队军需给养管理现代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16-23页 |
3.1 我国军队后勤现代化建设历程 | 第16-17页 |
3.2 我国军需给养管理现代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17页 |
3.3 驻疆部队军需给养管理现状 | 第17-20页 |
3.3.1 驻疆部队军需给养供给现状 | 第19页 |
3.3.2 驻疆部队军需给养筹措现状 | 第19页 |
3.3.3 驻疆部队军需给养采购现状 | 第19-20页 |
3.3.4 驻疆部队给养质量管理现状 | 第20页 |
3.4 驻疆部队军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| 第20-23页 |
第四章 影响驻疆部队军需给养管理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| 第23-26页 |
4.1 自然环境方面 | 第23-24页 |
4.1.1 军需补给线较长 | 第23页 |
4.1.2 部队驻地环境较恶劣 | 第23-24页 |
4.2 社会方面 | 第24-26页 |
4.2.1 专业管理人才缺乏 | 第24-25页 |
4.2.2 高科技信息化手段应用不足 | 第25-26页 |
第五章 驻疆部队军需给养管理现代化建设构想 | 第26-32页 |
5.1 加强驻疆部队军需给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| 第26页 |
5.2 驻疆部队军需给养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标 | 第26-29页 |
5.2.1 提高军需给养效益 | 第27页 |
5.2.2 保障军需给养物资质量 | 第27-28页 |
5.2.3 提高军需给养供给效率 | 第28-29页 |
5.3 驻疆部队军需给养管理现代化建设构想 | 第29-32页 |
5.3.1 构建军需给养信息化管理系 | 第29页 |
5.3.2 建成现代化军需给养科学管理系 | 第29-30页 |
5.3.3 建立科学的给养供应保障体系 | 第30-32页 |
第六章 提升驻疆部队军需给养管理现代化建设水平的建议和对策 | 第32-35页 |
6.1 推进驻疆部队军需给养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| 第32-33页 |
6.1.1 提高基本认识,将信息化建设切实放在军需给养工作的重要位置 | 第32页 |
6.1.2 加大军需给养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支持力度 | 第32页 |
6.1.3 培养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给养管理队伍 | 第32-33页 |
6.2 加强军需给养管理工作的市场化建设 | 第33-34页 |
6.2.1 提升物资筹措市场化水平 | 第33页 |
6.2.2 提高军需给养的市场化管理水平 | 第33-34页 |
6.3 充分发挥军地联营作用 | 第34-35页 |
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| 第35-37页 |
7.1 主要研究结论 | 第35-36页 |
7.2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| 第36-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7-38页 |
致谢 | 第38-39页 |
作者简介 | 第39-40页 |
导师评阅表 | 第4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