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--化学论文--物理化学(理论化学)、化学物理学论文

两种萘酰亚胺配体的超分子识别及催化ATP水解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页
目录第7-9页
第1章 文献综述第9-21页
    1.1 分子识别第9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分子识别的发展历程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荧光分子探针的ICT(分子内电荷转移)识别原理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荧光分子探针的PET(光诱导电子转移)识别原理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激发单体-激基缔合物(Monomer-Excimer)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5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(FRET)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6 阴离子识别研究现状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7 阳离子识别研究现状第12-14页
    1.2 1,8-萘酰亚胺类衍生物的研究进展第14-16页
    1.3 ATP催化水解酶的模拟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超分子识别的几种典型相互作用力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ATP催化水解酶的研究进展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大环多胺类衍生物催化ATP水解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金属离子对ATP的水解的影响第18-19页
    1.4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以及研究目标第19-21页
第2章 材料和方法第21-24页
    2.1 原料和仪器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主要原料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主要试剂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主要仪器第22页
    2.2 实验方法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衍生物的表征手段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离子识别的检测手段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衍生物催化ATP水解的检测手段第22-24页
第3章 氨乙基-N-1,8-萘二甲酰亚胺的合成及其阴阳离子识别第24-31页
    3.1 实验步骤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氨乙基-N-1,8-萘二甲酰亚胺(L_1)的合成路线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配体L_1与阴阳离子的识别过程第24-25页
    3.2 结果与讨论第25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L_1的表征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配体L_1与不同阳离子的识别研究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配体L_1与不同阴离子的识别研究第28-30页
    3.3 结论第30-31页
第4章 L_1催化ATP水解第31-36页
    4.1 ATP对L_1荧光强度的影响第31-33页
    4.2 温度对L_1催化ATP水解的影响第33-34页
    4.3 pH值对L_1催化ATP水解的影响第34-35页
    4.4 结论第35-36页
第5章 1,8-萘二甲酸-L-组氨酸(L_2)的合成及其阳离子识别第36-41页
    5.1 实验步骤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L_2的合成路线及具体步骤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配体L_2与阳离子的识别步骤第37页
    5.2 结果与讨论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L_2的表征(FT-IR、~1H NMR、~(13)C NMR)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配体L_2与不同阳离子的识别研究第38-39页
    5.3 结论第39-41页
第6章 L_2催化ATP水解第41-48页
    6.1 ATP对L_2荧光强度的影响第41-43页
    6.2 L_2催化ATP水解的过程第43-4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温度对L_2催化ATP水解的影响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pH值对L_2催化ATP水解的影响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ATP单独水解速率常数(K'_(obs))及L_2催化ATP水解的速率常数(K_(obs))比较第46-47页
    6.3 结论第47-48页
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48-49页
    7.1 结论第48页
    7.2 展望第48-49页
参考文献第49-56页
致谢第56-57页
作者简介及在学成果第57-58页
导师评阅表第58页

论文共5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北疆自育杂交棉F1、F2代高产性状研究及F2代推广应用前景分析
下一篇:叉毛蓬氯仿段化学成分分析及其抗菌、抗氧化活性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