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缩略符号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2-22页 |
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分析方法的进展 | 第12-15页 |
1.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简述 | 第12页 |
1.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分析方法 | 第12-15页 |
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分析中的HPLC技术 | 第15-18页 |
2.1 高效液相色谱法特点 | 第15-16页 |
2.2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 | 第16-18页 |
3 抗生素残留分析中样品的前处理 | 第18-20页 |
3.1 样品中抗生素的提取 | 第18-19页 |
3.2 样品中抗生素的净化 | 第19页 |
3.3 样品中抗生素的浓缩 | 第19-20页 |
4 中生菌素简介 | 第20-21页 |
5 选题依据 | 第21-22页 |
5.1 研究意义 | 第21页 |
5.2 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第二章 中生菌素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条件的优化 | 第22-30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22-23页 |
1.1 材料 | 第22-23页 |
1.1.1 试剂与药品 | 第22页 |
1.1.2 仪器与设备 | 第22页 |
1.1.3 溶液的配制 | 第22-23页 |
1.2 方法 | 第23页 |
1.2.1 衍生化方法 | 第23页 |
1.2.2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条件 | 第23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23-28页 |
2.1 检测条件的优化 | 第23-27页 |
2.1.1 流动相的考察 | 第23-25页 |
2.1.2 衍生化条件的考察 | 第25-27页 |
2.1.2.1 OPA用量的考察 | 第25页 |
2.1.2.2 OPA稳定性的考察 | 第25-26页 |
2.1.2.3 衍生反应温度与时间的考察 | 第26-27页 |
2.1.2.4 衍生物稳定性的考察 | 第27页 |
2.2 中生菌素标准品色谱图 | 第27-28页 |
3 讨论与小结 | 第28-30页 |
3.1 讨论 | 第28-29页 |
3.2 小结 | 第29-30页 |
第三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中生菌素在黄瓜中的添加回收试验 | 第30-44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30-32页 |
1.1 材料 | 第30-31页 |
1.1.1 试剂与药品 | 第30页 |
1.1.2 仪器与设备 | 第30-31页 |
1.1.3 溶液配制 | 第31页 |
1.2 方法 | 第31-32页 |
1.2.1 样品前处理 | 第31页 |
1.2.2 标样衍生化 | 第31页 |
1.2.3 样品衍生化 | 第31页 |
1.2.4 定性定量方法 | 第31-32页 |
1.2.5 标准曲线的制作 | 第32页 |
1.2.6 添加回收试验方法 | 第32页 |
1.2.7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条件 | 第32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32-42页 |
2.1 中生菌素标准曲线 | 第32-33页 |
2.2 方法的灵敏度 | 第33页 |
2.3 色谱图 | 第33-35页 |
2.4 样品杂质的考察 | 第35-36页 |
2.5 两种非常规添加方法 | 第36-39页 |
2.6 基质的考察 | 第39-42页 |
3 讨论与小结 | 第42-44页 |
3.1 讨论 | 第42-43页 |
3.2 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四章 3%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| 第44-50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44-46页 |
1.1 材料 | 第44-45页 |
1.1.1 试剂与药品 | 第44页 |
1.1.2 仪器与设备 | 第44页 |
1.1.3 溶液配制 | 第44-45页 |
1.2 方法 | 第45-46页 |
1.2.1 中生菌素标准溶液的制备 | 第45页 |
1.2.2 试样溶液的制备 | 第45页 |
1.2.3 衍生化方法 | 第45页 |
1.2.4 测定 | 第45页 |
1.2.5 计算 | 第45-46页 |
1.2.6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条件 | 第46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46-49页 |
2.1 色谱图 | 第46-47页 |
2.2 分析方法的线性相关性 | 第47-48页 |
2.3 方法精密度试验 | 第48页 |
2.4 方法准确度试验 | 第48-49页 |
3 讨论与小结 | 第49-50页 |
3.1 讨论 | 第49页 |
3.2 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| 第50-53页 |
1 总结 | 第50-52页 |
2 讨论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9页 |
致谢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