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禾谷类作物论文--稻论文

基于SSSL水稻柱头外露率QTL的鉴定和聚合效应分析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缩写词及英汉对照第7-11页
第1章 文献综述第11-24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水稻柱头外露性状的遗传研究材料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水稻柱头外露率QTL定位第12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水稻柱头外露率与花器性状的相关关系第16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水稻柱头外露率QTL的遗传类型与互作效应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4.1 水稻柱头外露率QTL的遗传类型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4.2 水稻柱头外露率QTL的互作效应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5 水稻柱头外露性状改良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5.1 传统基因聚合方式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5.2 遗传转化基因聚合方式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5.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聚合方式第21-22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2-23页
    1.3 研究技术路线图第23-24页
第2章 水稻柱头外露率QTL的鉴定第24-40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24-25页
    2.2 材料与方法第25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供试材料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供试材料的种植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微卫星标记检测方法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1 SSR标记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2 用于SSR检测的主要试剂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3 用于SSR检测的主要仪器设备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4 DNA的提取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5 PCR扩增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6 电泳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7 银染和结果记录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水稻柱头外露率调查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QTL的鉴定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QTL的命名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7 QTL效应值的估算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8 QTL在染色体上分布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9 QTL重叠群作图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0 代换片段长度的计算第29-30页
    2.3 结果第30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对照W0的柱头外露率及QTL鉴定阈值标准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两年四季柱头外露率QTL的鉴定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不同年份同一季节柱头外露率的差异性第31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柱头外露率QTL的基本要素描述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柱头外露率QTL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水稻柱头外露率QTL的重叠群作图第38-39页
    2.4 小结第39-40页
第3章 水稻柱头外露率与各花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第40-45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40页
    3.2 材料与方法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供试材料及其种植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水稻柱头外露率调查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水稻柱头外露率相关花器性状测量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水稻柱头外露率与花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方法第41页
    3.3 结果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2015早晚季水稻柱头外露率与花器性状的相关性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2015早晚季SSSLs与W0的花器性状差异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2015晚季水稻柱头外露率QTL聚合系花器性状的相关性第43-44页
    3.4 小结第44-45页
第4章 水稻柱头外露率QTL的聚合效应分析第45-56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45页
    4.2 材料与方法第45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供试材料及其种植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携带水稻柱头外露率QTL的保持系和优良品系构建方案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水稻柱头外露率QTL聚合系的构建方案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微卫星标记检测方法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水稻柱头外露率调查和柱头长+花柱长测量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代换片段长度的计算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7 聚合系上位性效应计算和统计分析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8 聚合系农艺性状调查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9 聚合系品质性状测定第48-49页
    4.3 结果第49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不育系为供体柱头外露率QTL的聚合效应第49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非洲栽培稻为供体柱头外露率QTL的聚合效应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水稻柱头外露率QTL的聚合效应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优良品系中聚合柱头外露率QTL后优良性状变化第53-55页
    4.4 小结第55-56页
第5章 讨论与结论第56-60页
    5.1 讨论第56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水稻柱头外露率QTL的发掘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水稻柱头外露率与其他花器性状的相关性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水稻柱头外露率QTL的聚合效应第58-59页
    5.2 结论第59-60页
致谢第60-62页
参考文献第62-69页
附表A 66份单片段代换系的代换片段信息第69-73页
附表B 不育系和非洲栽培稻为供体SSSLs的柱头外露率(2014早季)第73-74页
附表C 不育系和非洲栽培稻为供体SSSLs的柱头外露率(2014晚季)第74-75页
附表D 不育系和非洲栽培稻为供体SSSLs的柱头外露率(2015早季)第75页
附表E 不育系和非洲栽培稻为供体SSSLs的柱头外露率(2015晚季)第75-76页
附表F 柱头外露率QTL聚合系的柱头外露率QTL及其所在片段第76-80页

论文共8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水稻根系相关性状QTL定位
下一篇:水稻恢复系的优质、抗病虫基因的聚合育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