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9-19页 |
1.1 水稻根系研究的重要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水稻根系研究方法的进展 | 第10-12页 |
1.3 水稻根系与地上部的关系 | 第12-13页 |
1.3.1 水稻根系与地上部株型的关系 | 第12页 |
1.3.2 水稻根系与地上部产量的关系 | 第12-13页 |
1.4 水稻根系性状的QTL定位研究进展 | 第13-18页 |
1.4.1 水稻QTL定位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4.2 水稻QTL定位群体类型 | 第14-15页 |
1.4.3 水稻根系QTL研究进展 | 第15-16页 |
1.4.4 根系基因克隆研究进展 | 第16-18页 |
1.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8-19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19-26页 |
2.1 亲本材料 | 第19页 |
2.2 方法 | 第19-26页 |
2.2.1 水培的种植方法 | 第19-20页 |
2.2.2 F_(2:3)家系的性状考察 | 第20-21页 |
2.2.3 数量性状主基因+多基因混合模型分析 | 第21-22页 |
2.2.4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及药品 | 第22-23页 |
2.2.5 亲本和作图群体样本DNA的制备 | 第23页 |
2.2.6 F_(2:3)群体单株基因型分析 | 第23-25页 |
2.2.7 根系性状与地上部性状相关性分析 | 第25-26页 |
3 结果 | 第26-44页 |
3.1 亲本的主要农艺性状 | 第26-27页 |
3.2 F_(2:3)群体性状考察分析 | 第27-30页 |
3.3 水稻根系性状遗传模式分析 | 第30-35页 |
3.3.1 水稻根系性状遗传模型选择 | 第30-32页 |
3.3.2 候选模型适合性检验和遗传参数估计 | 第32-35页 |
3.4 亲本间SSR引物标记的多态性表现 | 第35-36页 |
3.5 F_(2:3)群体单株的基因型测定和分析 | 第36-41页 |
3.5.1 F_(2:3)群体基因型检 | 第36-37页 |
3.5.2 遗传分析和图谱构建 | 第37-39页 |
3.5.3 水稻根系和地上部性状QTL的鉴定和定位分析 | 第39-41页 |
3.6 水稻根系性状与地上部性状相关性分析 | 第41-44页 |
3.6.1 水稻根系性状相关性分析 | 第41页 |
3.6.2 水稻地上部性状相关性分析 | 第41页 |
3.6.3 水稻根系性状与地上部性状相关性分析 | 第41-44页 |
4 讨论与结论 | 第44-51页 |
4.1 讨论 | 第44-49页 |
4.1.1 水培种植在水稻根系研究中的优点 | 第44页 |
4.1.2 利用F_(2:3)群体考察根系性状的评价 | 第44页 |
4.1.3 水稻根系性状遗传模型分析 | 第44-45页 |
4.1.4 根系性状QTL共位性 | 第45-47页 |
4.1.5 水稻根系性状与地上部性状的相关性 | 第47-49页 |
4.1.6 下一步的研究设想 | 第49页 |
4.2 结论 | 第49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8页 |
附录A:实验所需主要药品配方 | 第58-60页 |
附录B: 用于构建遗传连锁图的85对SSR引物详情 | 第60-63页 |
附录C:田间材料照片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