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禾谷类作物论文--稻论文

水稻恢复系的优质、抗病虫基因的聚合育种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缩写词与英汉对照第7-11页
第1章 文献综述第11-20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1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水稻恢复基因的定位与克隆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1.1 野败型不育胞质恢复基因的定位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1.2 包台型(BT)不育胞质恢复基因的定位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1.3 红莲型(HL)不育胞质恢复基因的定位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胞质不育育性恢复的机理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水稻分子育种第14-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3.1 分子育种概述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3.2 水稻品质的分子育种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3.3 水稻产量的分子育种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3.4 水稻抗病虫的分子育种第17-19页
    1.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9页
    1.3 研究技术路线第19-20页
第2章 水稻恢复系的高产优质基因的聚合育种第20-38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20页
    2.2 材料与方法第20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供试材料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实验方案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材料的种植、杂交、真假检测及后代筛选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分子标记检测方法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.1 分子标记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.2 试验主要试剂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.3 试验主要仪器和设备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.4 水稻总DNA的抽提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.5 PCR扩增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.6 电泳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.7 银染和结果记录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代换片段长度的计算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育性检测方法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7 主要农艺性状调查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8 数据分析第25页
    2.3 结果第25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优良恢复系与高产优质聚合系的聚合育种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高产优质改良恢复系对籼稻不育系华协A的恢复力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高产优质改良恢复系的产量相关性状第29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高产优良改良恢复系的粒型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含早熟QTL Hd12 高产优质恢复系的抽穗期第36-37页
    2.4 小结第37-38页
第3章 水稻恢复系的抗病虫基因的聚合育种第38-50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38页
    3.2 材料与方法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供试材料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实验方案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材料的种植、杂交、真假检测及后代筛选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分子标记检测方法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4.1 分子标记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4.2 试验主要试剂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4.3 试验主要仪器和设备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4.4 水稻总DNA的抽提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4.5 PCR扩增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4.6 电泳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4.7 银染和结果记录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代换片段长度的计算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育性检测方法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7 白叶枯病抗性鉴定方法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7.1 接种菌株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7.2 接种及调查方法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8 主要农艺性状调查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9 数据分析第40页
    3.3 结果第40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优良恢复系与抗病虫聚合系的聚合育种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抗病虫聚合恢复系对籼稻不育系华协A的恢复力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含白叶枯抗性基因Xa21的优良聚合恢复系的抗性鉴定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优良抗病虫聚合恢复系的产量相关性状第45-49页
    3.4 小结第49-50页
第4章 讨论与结论第50-53页
    4.1 讨论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改良恢复系是增强水稻杂种优势的一种有效方法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在恢复系改良上的应用第50-52页
    4.2 结论第52-53页
致谢第53-54页
参考文献第54-63页
附表1 用于本研究中的亲本材料第63-66页
附表2 高产优质基因聚合育种筛选到的纯合材料第66-76页
附表3 抗病虫基因聚合育种筛选到的纯合材料第76-79页

论文共7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SSSL水稻柱头外露率QTL的鉴定和聚合效应分析
下一篇:基于SSSL的水稻抽穗期和发育性状QTL的上位性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