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英文缩略词与英汉对照 | 第8-13页 |
1 前言 | 第13-27页 |
1.1 引言 | 第13页 |
1.2 植物叶发育及调控的分子机理 | 第13-19页 |
1.2.1 叶原基的形成 | 第13-15页 |
1.2.2 叶极性的建立 | 第15-17页 |
1.2.2.1 近-远轴极性的建立 | 第15-16页 |
1.2.2.2 中-边轴极性的建立 | 第16页 |
1.2.2.3 基-顶轴极性的建立 | 第16-17页 |
1.2.3 小分子RNA对叶发育的调控 | 第17-18页 |
1.2.4 植物激素对叶发育的调控 | 第18-19页 |
1.3 水稻卷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| 第19-26页 |
1.3.1 水稻叶片形态结构及卷叶形成的细胞学机制 | 第19-20页 |
1.3.2 水稻卷叶基因的定位研究 | 第20-24页 |
1.3.3 水稻卷叶发生的分子机理 | 第24-26页 |
1.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26-27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27-36页 |
2.1 材料 | 第27-28页 |
2.1.1 植物材料 | 第27页 |
2.1.2 主要仪器设备 | 第27页 |
2.1.3 主要试剂与耗材 | 第27-28页 |
2.1.4 主要溶液配方 | 第28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8-36页 |
2.2.1 田间调查及数据分析 | 第28-29页 |
2.2.2 叶绿素含量测定 | 第29页 |
2.2.3 细胞壁成份定性分析 | 第29页 |
2.2.4 水稻DNA提取 | 第29-30页 |
2.2.5 水稻总RNA的提取 | 第30-31页 |
2.2.6 cDNA第一链制备 | 第31页 |
2.2.7 定量PCR(qPCR)反应 | 第31-32页 |
2.2.8 微卫星(SSR)PCR扩増及电泳检测 | 第32页 |
2.2.9 分子标记定位及测序分析 | 第32-33页 |
2.2.10 系统进化树构建 | 第33页 |
2.2.11 组织细胞学切片分析 | 第33-34页 |
2.2.11.1 徒手切片 | 第33页 |
2.2.11.2 水稻组织超薄/半薄切片的制备及透射电镜的观察 | 第33-34页 |
2.2.12 转录组测序(RNA-seq)分析 | 第34-36页 |
2.2.12.1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| 第34页 |
2.2.12.2 参考序列比对分析 | 第34-35页 |
2.2.12.3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| 第35页 |
2.2.12.4 差异表达分析 | 第35页 |
2.2.12.5 GO和PATHWAY分析 | 第35-36页 |
2.2.13 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36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36-51页 |
3.1 卷叶突变体 70-36的形态特性 | 第36-41页 |
3.1.1 突变体 70-36的农艺性状特性 | 第36-37页 |
3.1.2 突变体 70-36卷叶的形态特性 | 第37-38页 |
3.1.3 卷叶突变体 70-36的细胞学特性 | 第38-41页 |
3.2 卷叶突变体 70-36相关的生理生化特性 | 第41-42页 |
3.2.1 叶片中脉组织的细胞壁成份分析 | 第41页 |
3.2.2 叶绿素含量测定 | 第41-42页 |
3.3 突变体 70-36的遗传特性 | 第42-43页 |
3.4 70-36卷叶座位的分子标记定位分析 | 第43页 |
3.5 定位区间内候选基因的遴选 | 第43-47页 |
3.6 70-36突变体卷叶的分子机理初步分析 | 第47-51页 |
3.6.1 转录组学分析 | 第47-50页 |
3.6.2 叶发育相关基因表达差异的qPCR验证 | 第50-51页 |
4 讨论与结论 | 第51-59页 |
4.1 70-36卷叶突变体是一个新的显性卷叶突变体 | 第51-52页 |
4.2 70-36突变体卷叶机理的探讨 | 第52-54页 |
4.3 Os03g0395100基因在水稻中功能 | 第54-57页 |
4.4 结论 | 第57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76页 |
附录A 本研究所用引物 | 第76-77页 |
硕士研究生阶段发表文章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