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8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9-14页 |
1.3.1 国外研究动态 | 第9-11页 |
1.3.2 国内研究动态 | 第11-14页 |
1.3.3 区域物流合作研究评述 | 第14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关键问题 | 第14-17页 |
1.4.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14-15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15-17页 |
第2章 区域物流产业合作的理论基础 | 第17-22页 |
2.1 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7-19页 |
2.1.1 物流及物流产业 | 第17页 |
2.1.2 区域物流 | 第17-18页 |
2.1.3 区域物流合作 | 第18-19页 |
2.2 研究理论基础 | 第19-22页 |
2.2.1 区域分工合作理论 | 第19页 |
2.2.2 区域产业合作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2.3 次区域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2.4 要素禀赋理论(H-O理论) | 第21-22页 |
第3章 福建与东盟物流产业合作现状与问题分析 | 第22-34页 |
3.1“21世纪海丝战略”背景分析 | 第22-23页 |
3.2 福建与东盟各国物流发展现状 | 第23-30页 |
3.2.1 福建省物流发展现状 | 第23-24页 |
3.2.2 东盟物流发展现状 | 第24-29页 |
3.2.3 福建与东盟物流产业合作现状 | 第29-30页 |
3.3 福建与东盟物流产业合作战略规划 | 第30-32页 |
3.4 福建与东盟物流产业合作问题分析 | 第32-34页 |
第4章 区域物流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| 第34-39页 |
4.1 国内外区域物流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| 第34-35页 |
4.2 世界银行LPI指标 | 第35-36页 |
4.3 东盟国家物流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| 第36-39页 |
第5章 东盟国家物流发展次区域分析 | 第39-48页 |
5.1 系统-模糊C均值聚类(SC-FCM法) | 第39-41页 |
5.2 东盟国家物流发展聚类实证分析 | 第41-46页 |
5.3 东盟三个次区域划分 | 第46-48页 |
第6章 基于次区域分析的福建-东盟物流产业合作模式 | 第48-64页 |
6.1 区域物流产业合作模式概述 | 第48-53页 |
6.2 区域物流产业合作模式适应条件分析 | 第53-54页 |
6.3 福建与各次区域物流合作模式 | 第54-64页 |
6.3.1 福建——新加坡次区域:技术输出型 | 第55-57页 |
6.3.2 福建——北部次区域(越南、菲律宾等五国):资源输出型 | 第57-60页 |
6.3.3 福建——南部次区域(马来西亚、泰国等):优势互补型 | 第60-64页 |
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| 第64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2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