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航空应急救援运行模式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1.2 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1-13页 |
1.2.1 国外文献综述 | 第11-12页 |
1.2.2 国内文献综述 | 第12-13页 |
1.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3.1 研究目标 | 第13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4 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| 第14-16页 |
1.4.1 技术路线图 | 第14-15页 |
1.4.2 创新点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| 第16-25页 |
2.1 公共产品理论 | 第16-18页 |
2.1.1 公共产品识别 | 第16-17页 |
2.1.2 公共产品理论应用 | 第17-18页 |
2.2 公共服务民营化理论 | 第18-20页 |
2.2.1 公共服务 | 第18-19页 |
2.2.2 公共服务民营化 | 第19-20页 |
2.3 利益相关者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3.1 理论介绍 | 第20页 |
2.3.2 航空应急救援与利益相关者 | 第20-21页 |
2.4 航空应急救援概述 | 第21-25页 |
2.4.1 航空应急救援概念及特点 | 第21-23页 |
2.4.2 航空应急救援分类 | 第23-25页 |
第三章 国外经验借鉴 | 第25-33页 |
3.1 国内外救援情况对比 | 第25-26页 |
3.2 国外航空应急救援运行模式分析 | 第26-30页 |
3.2.1 美国 | 第26-28页 |
3.2.2 俄罗斯 | 第28-29页 |
3.2.3 日本 | 第29-30页 |
3.3 经验借鉴 | 第30-33页 |
3.3.1 境外航空救援运行模式总结 | 第30-31页 |
3.3.2 经验借鉴 | 第31-33页 |
第四章 我国当前的航空应急救援运行模式 | 第33-43页 |
4.1 我国航空救援管理体系概述 | 第33-38页 |
4.1.1 我国救援管理体系 | 第33-34页 |
4.1.2 我国对于航空应急救援的规定 | 第34-38页 |
4.2 我国突发事件航空应急救援情况分析 | 第38-40页 |
4.2.1 公益性救援 | 第38-40页 |
4.2.2 准公益性救援 | 第40页 |
4.3 我国航空应急救援运行模式评述 | 第40-43页 |
第五章 我国航空应急救援发展水平评价 | 第43-52页 |
5.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| 第43-46页 |
5.1.1 构建基本原则 | 第43-44页 |
5.1.2 指标筛选方法 | 第44页 |
5.1.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44-46页 |
5.2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简介 | 第46-48页 |
5.3 计算过程 | 第48-50页 |
5.3.1 计算各指标权重 | 第48-49页 |
5.3.2 确定模糊判断矩阵 | 第49-50页 |
5.4 小结 | 第50-52页 |
第六章 优化我国航空应急救援运行模式的建议 | 第52-56页 |
6.1 从航空应急救援运行的关键要素上入手 | 第52-54页 |
6.1.1 重视航空应急救援队伍的组建 | 第52页 |
6.1.2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| 第52-53页 |
6.1.3 加强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 | 第53页 |
6.1.4 推进基础保障设施建设 | 第53-54页 |
6.2 从促进航空应急救援商业化运作入手 | 第54-56页 |
6.2.1 让航空应急救援有法可依 | 第54页 |
6.2.2 让航空应急救援“有利可图” | 第54-55页 |
6.2.3 让航空应急救援“大众化” | 第55-56页 |
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56-57页 |
7.1 主要结论 | 第56页 |
7.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| 第56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