习近平生态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1-19页 |
一、研究起源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
(一) 问题起源 | 第11-12页 |
(二) 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二、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2-14页 |
三、理论基础 | 第14-17页 |
(一) 生态政治理论 | 第14-15页 |
(二) 生态治理理论 | 第15-16页 |
(三)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 | 第16-17页 |
四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17-19页 |
(一) 研究内容 | 第17页 |
(二) 研究方法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习近平生态治理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 | 第19-28页 |
一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| 第19-22页 |
(一) 理论渊源 | 第19-20页 |
(二) 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论述 | 第20-21页 |
(三) 自然生产力思想 | 第21-22页 |
(四) 物质交换理论 | 第22页 |
二、毛泽东的生态文明思想 | 第22-24页 |
(一) 控制人口 | 第22-23页 |
(二) 水利建设 | 第23页 |
(三) 保护环境 | 第23-24页 |
三、邓小平的生态文明思想 | 第24-26页 |
(一) 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| 第24-25页 |
(二) 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| 第25页 |
(三)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| 第25页 |
(四) 生态文明建设与法律和科学的关系 | 第25-26页 |
四、江泽民和胡锦涛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 | 第26-28页 |
(一) 江泽民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观点 | 第26-27页 |
(二) 胡锦涛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观点 | 第27-28页 |
第三章 习近平生态治理理论的发展过程 | 第28-40页 |
一、萌芽阶段 | 第28-31页 |
(一) 促进林业发展 | 第28-29页 |
(二) 发展兼顾生态效益的大农业 | 第29-30页 |
(三) 林业体制改革 | 第30-31页 |
(四) 发展特点 | 第31页 |
二、发展阶段 | 第31-35页 |
(一) 环保意识和生态文化建设 | 第32页 |
(二) 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相协调 | 第32-33页 |
(三) 发展循环经济,促进可持续发展 | 第33-34页 |
(四) 发展特点 | 第34-35页 |
三、成熟阶段 | 第35-40页 |
(一) 人与自然关系 | 第35-36页 |
(二) “治理”概念的引入 | 第36页 |
(三) 制度和法治建设 | 第36-37页 |
(四) 生态与生产力的关系 | 第37-38页 |
(五) 生态公共产品 | 第38页 |
(六) 发展特点 | 第38-40页 |
第四章 习近平生态治理理论的内容 | 第40-50页 |
一、生态治理的主体 | 第40-42页 |
(一) 执政党和政府 | 第40-41页 |
(二) 市场和企业 | 第41页 |
(三) 社会组织 | 第41-42页 |
(四) 居民 | 第42页 |
二、生态治理的对象 | 第42-44页 |
(一) 环境污染治理 | 第42-43页 |
(二) 保护自然生态 | 第43-44页 |
(三) 合理利用资源 | 第44页 |
三、生态治理的目标 | 第44-46页 |
(一)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| 第44-45页 |
(二) 提供良好的生态公共产品 | 第45页 |
(三)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| 第45-46页 |
四、生态治理的工具 | 第46-50页 |
(一) 政策引导 | 第46-47页 |
(二) 生态文化建设 | 第47页 |
(三)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| 第47-48页 |
(四) 制度与法治建设 | 第48页 |
(五) 国际合作 | 第48-50页 |
第五章 习近平生态治理理论的意义 | 第50-53页 |
一、理论意义 | 第50-51页 |
(一) 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| 第50页 |
(二) 深化了对生态治理与社会治理关系的认识 | 第50-51页 |
(三) 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拓展 | 第51页 |
二、现实意义 | 第51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