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5-27页 |
1.1 苦参简介 | 第15页 |
1.2 苦参中的生理活性成分 | 第15-17页 |
1.2.1 生物碱类 | 第15-16页 |
1.2.2 黄酮类 | 第16-17页 |
1.2.3 多糖类 | 第17页 |
1.2.4 其他类化合物 | 第17页 |
1.3 苦参活性成分的作用及功能 | 第17-20页 |
1.3.1 抗炎作用 | 第17-18页 |
1.3.2 抗肿瘤作用 | 第18页 |
1.3.3 抗菌作用 | 第18-19页 |
1.3.4 抗病毒作用 | 第19-20页 |
1.3.5 镇痛作用 | 第20页 |
1.3.6 抗心律失常作用 | 第20页 |
1.3.7 其它 | 第20页 |
1.4 苦参生物碱的提取方法概述 | 第20-24页 |
1.4.1 传统提取技术 | 第20-21页 |
1.4.2 现代提取技术 | 第21-24页 |
1.4.2.1 超声波辅助萃取法 | 第21-22页 |
1.4.2.2 微波辅助萃取法 | 第22页 |
1.4.2.3 半仿生提取法 | 第22页 |
1.4.2.4 快速溶剂萃取法 | 第22页 |
1.4.2.5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| 第22-23页 |
1.4.2.6 亚临界水萃取法 | 第23页 |
1.4.2.7 固相萃取技术 | 第23-24页 |
1.5 苦参生理活性成分的研发现状 | 第24-25页 |
1.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| 第25-27页 |
1.6.1 本研究的内容 | 第25-26页 |
1.6.2 本研究的创新点 | 第26-27页 |
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27-39页 |
2.1 试验材料与仪器 | 第27-28页 |
2.1.1 试验药品与材料 | 第27页 |
2.1.2 试验仪器 | 第27-28页 |
2.2 试验方法 | 第28-39页 |
2.2.1 苦参总生物碱提取方法研究 | 第28-35页 |
2.2.1.1 苦参总碱的含量测定 | 第28-29页 |
2.2.1.1.1 试剂溶液的配制 | 第28页 |
2.2.1.1.2 标准液的配制 | 第28页 |
2.2.1.1.3 检测波长的选择 | 第28页 |
2.2.1.1.4 氧化苦参碱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28页 |
2.2.1.1.5 苦参原料中所含总生物碱的测定 | 第28-29页 |
2.2.1.2 乙醇热回流法提取苦参总生物碱 | 第29-30页 |
2.2.1.2.1 乙醇热回流提取苦参总生物碱工艺流程 | 第29页 |
2.2.1.2.2 乙醇热回流提取条件优化 | 第29-30页 |
2.2.1.2.2.1 乙醇浓度对苦参总生物碱得率的影响 | 第29页 |
2.2.1.2.2.2 提取时间对苦参总生物碱得率的影响 | 第29页 |
2.2.1.2.2.3 提取次数对苦参总生物碱得率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2.2.1.2.2.4 料液比对苦参总生物碱得率的影响 | 第30页 |
2.2.1.3 半仿生法提取苦参总生物碱 | 第30-31页 |
2.2.1.3.1 半仿生法提取苦参总生物碱工艺流程 | 第30页 |
2.2.1.3.2 半仿生法提取条件优化 | 第30-31页 |
2.2.1.3.2.1 酸水PH对 苦参总生物碱得率的影响 | 第30页 |
2.2.1.3.2.2 碱水PH对 苦参总生物碱得率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2.2.1.3.2.3 提取时间对苦参总生物碱得率的影响 | 第31页 |
2.2.1.3.2.4 料液比对苦参总生物碱得率的影响 | 第31页 |
2.2.1.4 超声波辅助法提取苦参总生物碱 | 第31-32页 |
2.2.1.4.1 超声波辅助提取苦参总生物碱工艺流程 | 第31页 |
2.2.1.4.2 超声波辅助提取条件优化 | 第31-32页 |
2.2.1.4.2.1 超声时间对苦参总生物碱得率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2.2.1.4.2.2 超声频率对苦参总生物碱得率的影响 | 第32页 |
2.2.1.4.2.3 乙醇浓度对苦参总生物碱得率的影响 | 第32页 |
2.2.1.4.2.4 料液比对苦参总生物碱得率的影响 | 第32页 |
2.2.1.4.2.5 提取次数对苦参总生物碱得率的影响 | 第32页 |
2.2.1.5 微波辅助法提取苦参总生物碱 | 第32-34页 |
2.2.1.5.1 微波辅助提取苦参总生物碱工艺流程 | 第32-33页 |
2.2.1.5.2 微波辅助提取条件优化 | 第33-34页 |
2.2.1.5.2.1 乙醇浓度对苦参总生物碱得率的影响 | 第33页 |
2.2.1.5.2.2 提取时间对苦参总生物碱得率的影响 | 第33页 |
2.2.1.5.2.3 微波功率对苦参总生物碱得率的影响 | 第33页 |
2.2.1.5.2.4 料液比对苦参总生物碱得率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2.2.1.6 氨水乙醇法提取苦参总生物碱 | 第34-35页 |
2.2.1.6.1 氨水乙醇提取苦参总生物碱工艺流程 | 第34页 |
2.2.1.6.2 氨水乙醇提取条件优化 | 第34-35页 |
2.2.1.6.2.1 乙醇浓度对苦参总生物碱得率的影响 | 第34页 |
2.2.1.6.2.2 氨水浓度对苦参总生物碱得率的影响 | 第34页 |
2.2.1.6.2.3 提取时间对苦参总生物碱得率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2.2.1.6.2.4 提取温度对苦参总生物碱得率的影响 | 第35页 |
2.2.1.6.2.5 料液比对苦参总生物碱得率的影响 | 第35页 |
2.2.2 苦参多糖提取方法研究 | 第35-37页 |
2.2.2.1 苦参多糖的含量测定 | 第35-36页 |
2.2.2.1.1 标准葡萄糖溶液的配制 | 第35页 |
2.2.2.1.2 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35页 |
2.2.2.1.3 苦参多糖的精制 | 第35-36页 |
2.2.2.1.4 苦参多糖含量测定 | 第36页 |
2.2.2.2 苦参多糖的提取工艺流程图 | 第36页 |
2.2.2.3 苦参多糖提取条件优化 | 第36-37页 |
2.2.2.3.1 提取温度对苦参多糖得率的影响 | 第36页 |
2.2.2.3.2 提取时间对苦参多糖得率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2.2.2.3.3 提取次数对苦参多糖得率的影响 | 第37页 |
2.2.2.3.4 料液比对苦参多糖得率的影响 | 第37页 |
2.2.3 氧化苦参碱稳定性和油水分配系数研究方法 | 第37-39页 |
2.2.3.1 氧化苦参碱的含量测定 | 第37-38页 |
2.2.3.1.1 HPLC色谱条件 | 第37页 |
2.2.3.1.2 氧化苦参碱标准品溶液配制 | 第37-38页 |
2.2.3.1.3 线性关系考察 | 第38页 |
2.2.3.2 温度对氧化苦参碱的影响 | 第38页 |
2.2.3.2.1 氧化苦参碱供试液的配制 | 第38页 |
2.2.3.2.2 温度对氧化苦参碱的影响测定 | 第38页 |
2.2.3.3 氧化苦参碱油水分配系数测定 | 第38-39页 |
2.2.3.3.1 水饱和的正辛醇的配制 | 第38页 |
2.2.3.3.2 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| 第38-39页 |
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| 第39-84页 |
3.1 含量测定方法的标准曲线 | 第39-42页 |
3.1.1 苦参总碱含量测定的标准曲线 | 第39-40页 |
3.1.1.1 氧化苦参碱最大吸收峰 | 第39页 |
3.1.1.2 氧化苦参碱标准曲线 | 第39-40页 |
3.1.1.3 精密度试验 | 第40页 |
3.1.1.4 稳定性试验 | 第40页 |
3.1.1.5 加样回收率 | 第40页 |
3.1.1.6 苦参原料中所含总生物碱的测定 | 第40页 |
3.1.2 苦参多糖含量测定的标准曲线 | 第40-41页 |
3.1.3 氧化苦参碱含量测定的标准曲线 | 第41-42页 |
3.1.3.1 HPLC标准曲线 | 第41-42页 |
3.1.3.2 精密度试验 | 第42页 |
3.1.3.3 重复性是验 | 第42页 |
3.2 五种方法最佳提取工艺研究 | 第42-75页 |
3.2.1 乙醇热回流提取法 | 第42-48页 |
3.2.1.1 单因素试验结果 | 第42-46页 |
3.2.1.1.1 乙醇浓度对苦参总生物碱得率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3.2.1.1.2 提取时间对苦参总生物碱得率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3.2.1.1.3 提取次数对苦参总生物碱得率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3.2.1.1.4 料液比对苦参总生物碱得率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3.2.1.2 正交试验结果及验证 | 第46-47页 |
3.2.1.3 结果的数据处理 | 第47-48页 |
3.2.2 半仿生提取法 | 第48-54页 |
3.2.2.1 单因素试验结果 | 第48-52页 |
3.2.2.1.1 酸水PH对苦参总生物碱得率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3.2.2.1.2 碱水PH对苦参总生物碱得率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3.2.2.1.3 提取时间对苦参总生物碱得率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3.2.2.1.4 料液比对苦参总生物碱得率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3.2.2.2 正交试验结果及验证 | 第52-53页 |
3.2.2.3 结果的数据处理 | 第53-54页 |
3.2.3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| 第54-61页 |
3.2.3.1 单因素试验结果 | 第54-59页 |
3.2.3.1.1 超声时间对苦参总生物碱得率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3.2.3.1.2 超声频率对苦参总生物碱得率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3.2.3.1.3 乙醇浓度对苦参总生物碱得率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3.2.3.1.4 料液比对苦参总生物碱得率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3.2.3.1.5 提取次数对苦参总生物碱得率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3.2.3.2 正交试验结果及验证 | 第59-60页 |
3.2.3.3 结果的数据处理 | 第60-61页 |
3.2.4 微波辅助提取法 | 第61-67页 |
3.2.4.1 单因素试验结果 | 第61-65页 |
3.2.4.1.1 乙醇浓度对苦参总生物碱得率的影响 | 第61-62页 |
3.2.4.1.2 提取时间对苦参总生物碱得率的影响 | 第62-63页 |
3.2.4.1.3 微波功率对苦参总生物碱得率的影响 | 第63-64页 |
3.2.4.1.4 料液比对苦参总生物碱得率的影响 | 第64-65页 |
3.2.4.2 正交试验结果及验证 | 第65-66页 |
3.2.4.3 结果的数据处理 | 第66-67页 |
3.2.5 氨水乙醇提取法 | 第67-73页 |
3.2.5.1 单因素试验结果 | 第67-71页 |
3.2.5.1.1 乙醇浓度对苦参总生物碱得率的影响 | 第67-68页 |
3.2.5.1.2 氨水浓度对苦参总生物碱得率的影响 | 第68页 |
3.2.5.1.3 提取时间对苦参中总生物碱得率的影响 | 第68-69页 |
3.2.5.1.4 提取温度对苦参总生物碱得率的影响 | 第69-70页 |
3.2.5.1.5 料液比对苦参总生物碱得率的影响 | 第70-71页 |
3.2.5.2 正交试验结果及验证 | 第71-72页 |
3.2.5.3 结果的数据处理 | 第72-73页 |
3.2.6 苦参生物碱提取方法的比较分析 | 第73-74页 |
3.2.6.1 提取时间的比较 | 第73页 |
3.2.6.2 提取浓度的比较 | 第73-74页 |
3.2.6.3 总料液比的比较 | 第74页 |
3.2.7 小结与讨论 | 第74-75页 |
3.3 苦参多糖最佳提取工艺研究 | 第75-81页 |
3.3.1 单因素试验结果 | 第75-79页 |
3.3.3.1 提取温度对苦参多糖得率的影响 | 第75-76页 |
3.3.3.2 提取时间对苦参多糖得率的影响 | 第76-77页 |
3.3.3.3 提取次数对苦参多糖得率的影响 | 第77-78页 |
3.3.3.4 料液比对苦参多糖得率的影响 | 第78-79页 |
3.3.2 正交试验结果及验证 | 第79-81页 |
3.3.3 结果的数据处理 | 第81页 |
3.3.4 小结 | 第81页 |
3.4 氧化苦参碱稳定性及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结果 | 第81-84页 |
3.4.1 温度对氧化苦参碱的影响 | 第81-82页 |
3.4.2 氧化苦参碱油水分配系数 | 第82-84页 |
第四章 结论 | 第84-8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6-90页 |
致谢 | 第90-91页 |
个人简历 | 第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