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中等教育论文--各科教学法、教学参考书论文--物理论文

高中物理演示实验“微课程”设计研究与实验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6页
1 绪论第10-16页
    1.1 问题的提出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传统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存在不足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“微课程”迎合时代的发展需求第11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-14页
    1.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有效延伸传统课堂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利用微课程来辅助物理实验教学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第14-15页
    1.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5-16页
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第16-20页
    2.1“微课程”第16页
    2.2 演示实验“微课程”第16-17页
    2.3“微课程”的理论基础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非正式学习理论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强化动机理论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第18-20页
3 高中物理演示实验“微课程”设计的前期分析第20-27页
    3.1 高中物理演示实验内容的研究分析第20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高中物理演示实验及分类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演示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演示实验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第23-24页
    3.2 学生高中物理演示实验学习分析第24-25页
    3.3 高中物理演示实验“微课程”化的可行性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高中物理演示实验“微课程”化的优势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高中物理演示实验“微课程”化的意义第26-27页
4 高中物理演示实验“微课程”的设计与实现第27-39页
    4.1 高中物理演示实验“微课程”的设计原则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以学习者为中心原则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目的性原则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科学性原则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趣味性原则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指导性原则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6 开放、交互性原则第28页
    4.2 高中物理演示实验“微课程”的设计第28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现有的设计模式分析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设计模式的构建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设计模式分析第30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演示实验“微课程”设计模板第35-36页
    4.3 高中物理演示实验“微课程”的实现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演示实验“微课程”的开发流程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演示实验“微课程”的制作第37-39页
5 演示实验“微课程”案例设计第39-47页
    5.1 法拉第圆桶实验第39-43页
    5.2 探究影响通电导线受力的因素第43-47页
6 教学实践研究第47-58页
    6.1 研究方案设计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所选教学实践内容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实验目的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实验假设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6.1.4 实验处理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6.1.5 测量工具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6.1.6 变量控制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7 实践过程第49页
    6.2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49-5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实验前测结果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实验后测结果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调查问卷分析(后测)第53-56页
    6.3 实践结论第56-58页
7 结语第58-59页
    7.1 从教学实践中得到的启示第58页
    7.2 研究的不足第58-59页
参考文献第59-62页
附录1 学生测试试卷(前测)第62-67页
附录2 学生测试试卷(后测)第67-72页
附录3 调查问卷(后测)第72-73页
致谢第73页

论文共7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
下一篇:二维弯曲型线缺陷磁振子晶体的缺陷态性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