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中物理演示实验“微课程”设计研究与实验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10-11页 |
1.1.1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| 第10页 |
1.1.2 传统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存在不足 | 第10-11页 |
1.1.3“微课程”迎合时代的发展需求 | 第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3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3.1 有效延伸传统课堂 | 第14页 |
1.3.2 利用微课程来辅助物理实验教学 | 第14页 |
1.3.3 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| 第14-15页 |
1.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| 第16-20页 |
2.1“微课程” | 第16页 |
2.2 演示实验“微课程” | 第16-17页 |
2.3“微课程”的理论基础 | 第17-20页 |
2.3.1 非正式学习理论 | 第17页 |
2.3.2 强化动机理论 | 第17-18页 |
2.3.3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 | 第18-20页 |
3 高中物理演示实验“微课程”设计的前期分析 | 第20-27页 |
3.1 高中物理演示实验内容的研究分析 | 第20-24页 |
3.1.1 高中物理演示实验及分类 | 第20-21页 |
3.1.2 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| 第21-22页 |
3.1.3 演示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| 第22-23页 |
3.1.4 演示实验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| 第23-24页 |
3.2 学生高中物理演示实验学习分析 | 第24-25页 |
3.3 高中物理演示实验“微课程”化的可行性 | 第25-27页 |
3.3.1 高中物理演示实验“微课程”化的优势 | 第25-26页 |
3.3.2 高中物理演示实验“微课程”化的意义 | 第26-27页 |
4 高中物理演示实验“微课程”的设计与实现 | 第27-39页 |
4.1 高中物理演示实验“微课程”的设计原则 | 第27-28页 |
4.1.1 以学习者为中心原则 | 第27页 |
4.1.2 目的性原则 | 第27页 |
4.1.3 科学性原则 | 第27页 |
4.1.4 趣味性原则 | 第27-28页 |
4.1.5 指导性原则 | 第28页 |
4.1.6 开放、交互性原则 | 第28页 |
4.2 高中物理演示实验“微课程”的设计 | 第28-36页 |
4.2.1 现有的设计模式分析 | 第28-30页 |
4.2.2 设计模式的构建 | 第30页 |
4.2.3 设计模式分析 | 第30-35页 |
4.2.4 演示实验“微课程”设计模板 | 第35-36页 |
4.3 高中物理演示实验“微课程”的实现 | 第36-39页 |
4.3.1 演示实验“微课程”的开发流程 | 第36-37页 |
4.3.2 演示实验“微课程”的制作 | 第37-39页 |
5 演示实验“微课程”案例设计 | 第39-47页 |
5.1 法拉第圆桶实验 | 第39-43页 |
5.2 探究影响通电导线受力的因素 | 第43-47页 |
6 教学实践研究 | 第47-58页 |
6.1 研究方案设计 | 第47-49页 |
6.1.1 所选教学实践内容 | 第47-48页 |
6.1.2 实验目的 | 第48页 |
6.1.3 实验假设 | 第48页 |
6.1.4 实验处理 | 第48页 |
6.1.5 测量工具 | 第48页 |
6.1.6 变量控制 | 第48-49页 |
6.1.7 实践过程 | 第49页 |
6.2 研究结果与分析 | 第49-56页 |
6.2.1 实验前测结果 | 第49-51页 |
6.2.2 实验后测结果 | 第51-53页 |
6.2.3 调查问卷分析(后测) | 第53-56页 |
6.3 实践结论 | 第56-58页 |
7 结语 | 第58-59页 |
7.1 从教学实践中得到的启示 | 第58页 |
7.2 研究的不足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2页 |
附录1 学生测试试卷(前测) | 第62-67页 |
附录2 学生测试试卷(后测) | 第67-72页 |
附录3 调查问卷(后测) | 第72-73页 |
致谢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