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引言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航空工业与航空工业振兴法的基本理论问题 | 第9-15页 |
1.1 航空工业的基本理论 | 第9-11页 |
1.1.1 航空工业的定义 | 第9页 |
1.1.2 航空工业的特征 | 第9-11页 |
1.2 航空工业振兴法的基本理论 | 第11-15页 |
1.2.1 航空工业振兴法的定义 | 第11页 |
1.2.2 航空工业振兴法的属性 | 第11-12页 |
1.2.3 航空工业振兴法的基本特征 | 第12-13页 |
1.2.4 航空工业振兴法的理论基础 | 第13-15页 |
第二章 我国制定航空工业振兴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| 第15-19页 |
2.1 我国航空工业振兴的相关现行法律规范情况 | 第15-16页 |
2.2 我国制定航空工业振兴法的必要性 | 第16-17页 |
2.2.1 航空工业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 | 第16页 |
2.2.2 保障航空工业振兴的需要 | 第16-17页 |
2.2.3 指引航空工业振兴方向的需要 | 第17页 |
2.3 我国制定航空工业振兴法的可行性 | 第17-19页 |
2.3.1 行业发展基础 | 第17页 |
2.3.2 法律环境基础 | 第17-19页 |
第三章 国外航空工业振兴立法的相关情况和经验启示 | 第19-26页 |
3.1 国外航空及相关产业振兴立法的相关情况 | 第19-23页 |
3.1.1 美国产业法的内容 | 第19-20页 |
3.1.2 日本产业临时法的内容 | 第20-21页 |
3.1.3 韩国产业振兴法的内容 | 第21页 |
3.1.4 俄罗斯航空工业振兴立法的内容 | 第21-23页 |
3.1.5 巴西航空工业振兴立法的内容 | 第23页 |
3.2 国外航空及相关产业振兴立法的经验启示 | 第23-26页 |
3.2.1 需要制定高位阶的法律 | 第24页 |
3.2.2 需要建立政企互动交流机制 | 第24页 |
3.2.3 需要规避政策扶持带来的负面影响 | 第24-26页 |
第四章 对我国制定航空工业振兴立法的总体思考 | 第26-35页 |
4.1 航空工业振兴立法与国家宏观规划的协调 | 第26页 |
4.2 航空工业振兴立法与反垄断法的关系协调 | 第26-30页 |
4.2.1 产业促进法与反垄断法的区别及对立 | 第27-28页 |
4.2.2 产业促进法与反垄断法的协调 | 第28-30页 |
4.3 航空工业振兴立法与WTO规则的协调 | 第30-33页 |
4.3.1 加入WTO对中国民用航空工业的发展的消极意义 | 第30页 |
4.3.2 WTO法治对中国航空工业振兴法立法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4.3.3 WTO规则对中国航空工业振兴立法的指导 | 第31-33页 |
4.4 航空工业振兴立法与其他现行法律法规的协调 | 第33-35页 |
4.4.1 普通法律 | 第34页 |
4.4.2 行政法规及以下位阶法律文件 | 第34-35页 |
第五章 我国制定航空工业振兴立法的法律设计 | 第35-42页 |
5.1《航空工业振兴法》的立法构成分析 | 第35-39页 |
5.1.1 立法宗旨 | 第35页 |
5.1.2 法律主体 | 第35-36页 |
5.1.3 管理体制 | 第36页 |
5.1.4 基本原则 | 第36-38页 |
5.1.5 基本权责 | 第38页 |
5.1.6 法律责任与救济 | 第38-39页 |
5.2《航空工业振兴法》的具体措施分析 | 第39-40页 |
5.2.1 财税金融政策支持 | 第39页 |
5.2.2 法律环境与政策指导支持 | 第39-40页 |
5.2.3 知识产权保护支持 | 第40页 |
5.3 《航空工业振兴法》的立法技术分析 | 第40-42页 |
5.3.1 设立法律时效及检讨调整机制 | 第40-41页 |
5.3.2 建立法律体系并给予立法授权 | 第41-42页 |
结论 | 第42-43页 |
附件: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振兴法(草案建议稿) | 第43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8页 |
致谢 | 第48-49页 |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