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预付卡法律规制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3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0-11页 |
1.3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| 第11页 |
1.4 研究方法与思路 | 第11-13页 |
第二章 预付卡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基本理论 | 第13-21页 |
2.1 预付卡的界定与特征 | 第13-15页 |
2.1.1 预付卡的界定 | 第13-14页 |
2.1.2 预付卡的特征 | 第14-15页 |
2.2 预付卡的分类 | 第15-16页 |
2.3 预付卡的法律性质 | 第16-18页 |
2.4 预付卡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理基础 | 第18-21页 |
2.4.1 政府适度干预理论 | 第18-19页 |
2.4.2 社会整体利益本位理论 | 第19页 |
2.4.3 实质正义理论 | 第19-21页 |
第三章 预付卡消费面临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 | 第21-31页 |
3.1 经营者损害消费者具体权利的情形 | 第21-24页 |
3.1.1 消费者的真情知悉权问题 | 第21-22页 |
3.1.2 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问题 | 第22-23页 |
3.1.3 消费者的安全保障权问题 | 第23-24页 |
3.1.4 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权问题 | 第24页 |
3.2 预付卡监管存在的影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问题 | 第24-26页 |
3.2.1 预付卡的监管主体不明晰 | 第25页 |
3.2.2 对预付卡的发卡机构监管力度不充足 | 第25-26页 |
3.3 消费者权利救济途径的局限 | 第26-31页 |
3.3.1 消费者协会救济的局限 | 第27-28页 |
3.3.1.1 调解缺乏法定程序与执行效力 | 第27页 |
3.3.1.2 其他维权的方式效果不显 | 第27-28页 |
3.3.2 司法机关救济的局限 | 第28-31页 |
3.3.2.1 诉讼主体不适格的困境 | 第28-29页 |
3.3.2.2 证据不足的困境 | 第29页 |
3.3.2.3 个体消费者维权的困境 | 第29-31页 |
第四章 其他国家预付卡的立法现状及借鉴分析 | 第31-36页 |
4.1 美国预付卡的立法现状及借鉴分析 | 第31-33页 |
4.1.1 美国预付卡的监督管理体系 | 第31-33页 |
4.1.2 美国的权利救济机制 | 第33页 |
4.1.3 美国预付卡的立法借鉴分析 | 第33页 |
4.2 日本预付卡的立法现状及借鉴分析 | 第33-36页 |
4.2.1 日本预付卡的监督管理体系 | 第34页 |
4.2.2 日本的权利救济机制 | 第34-35页 |
4.2.3 日本预付卡的立法借鉴分析 | 第35-36页 |
第五章 我国预付卡的法律规制的完善建议 | 第36-44页 |
5.1 健全预付卡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 | 第36-39页 |
5.1.1 明确界定预付卡的概念与种类 | 第36-37页 |
5.1.2 落实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措施 | 第37页 |
5.1.3 扩大消费者反悔权适用范围 | 第37-38页 |
5.1.4 运用地方性法律法规因地制宜 | 第38-39页 |
5.2 完善预付卡的监督管理体系 | 第39-41页 |
5.2.1 明确监管主体与职责 | 第39页 |
5.2.2 改善市场准入机制 | 第39-40页 |
5.2.3 健全信息披露制度 | 第40页 |
5.2.4 建立预付资金管理制度 | 第40-41页 |
5.3 构建畅通的权利救济机制 | 第41-42页 |
5.3.1 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职能 | 第41-42页 |
5.3.2 有效运用司法途径 | 第42页 |
5.4 建设有效的社会防范体系 | 第42-44页 |
5.4.1 加强行业协会的自我规范与监督 | 第43页 |
5.4.2 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| 第43-44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44-45页 |
6.1 全文总结 | 第44页 |
6.2 后续展望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8页 |
致谢 | 第48-49页 |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