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9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1 车体运用相关概念和评价 | 第11-12页 |
1.2.2 车体运用及运行图编制研究 | 第12页 |
1.2.3 列车交路的实施研究 | 第12页 |
1.2.4 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2-13页 |
1.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框架 | 第13-16页 |
第二章 城市轨道交通运行交路的相关基础理论 | 第16-21页 |
2.1 列车交路模式的概念和特征 | 第16-17页 |
2.1.1 列车交路的概念 | 第16页 |
2.1.2 列车交路的特征 | 第16页 |
2.1.3 列车运行交路车体运用的概念 | 第16-17页 |
2.2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交路的制定原则 | 第17-18页 |
2.2.1 列车交路的制定原则 | 第17-18页 |
2.2.2 列车运行交路可能存在的问题 | 第18页 |
2.3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交路的类别及特点 | 第18-20页 |
2.3.1 单一运行交路 | 第18-19页 |
2.3.2 大小交路 | 第19页 |
2.3.3 分段交路 | 第19-20页 |
2.3.4 交错交路 | 第20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0-21页 |
第三章 国内城市轨道交通交路模式应用现状分析 | 第21-25页 |
3.1 上海地铁一号线大小交路分析 | 第21-23页 |
3.1.1 一号线北延伸段开通初期的线路情况 | 第21-22页 |
3.1.2 大小交路行车组织方案分析 | 第22-23页 |
3.2 广州地铁二号线嵌套式大小交路分析 | 第23-24页 |
3.2.1 二号线大小交路客运组织方案提出的背景 | 第23页 |
3.2.2 广州地铁二号线大小交路运行示意图 | 第23页 |
3.2.3 高峰期运营方案下调度的难点 | 第23-24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四章 西安地铁二号线交路开行方案研究 | 第25-40页 |
4.1 西安地铁二号线客流特征分析 | 第25-27页 |
4.1.1 车站进出站客运量情况 | 第25-26页 |
4.1.2 二号线断面客流分析 | 第26-27页 |
4.1.3 二号线组团客流分析 | 第27页 |
4.2 二号线车辆、信号、线路情况分析 | 第27-29页 |
4.2.1 车辆配置 | 第27-28页 |
4.2.2 信号系统功能 | 第28页 |
4.2.3 线路情况 | 第28-29页 |
4.3 西安地铁二号线交路开行方案 | 第29-33页 |
4.3.1 单一交路 | 第29页 |
4.3.2 大小交路 | 第29-31页 |
4.3.3 分段交路 | 第31-32页 |
4.3.4 交错交路 | 第32-33页 |
4.4 西安地铁二号线交路开行方案比选 | 第33-39页 |
4.4.1 单一交路 | 第33-34页 |
4.4.2 大小交路 | 第34-36页 |
4.4.3 交错交路 | 第36-37页 |
4.4.4 交路对比 | 第37-38页 |
4.4.5 大小交路的执行策略 | 第38-39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五章 西安地铁开行大小交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40-51页 |
5.1 大小交路运行图编制关键问题分析 | 第40-46页 |
5.1.1 列车运行图编制的基本要素 | 第40页 |
5.1.2 列车运行图编制应遵循的原则 | 第40页 |
5.1.3 各相关部门须向调度部提供时刻表编制的基础资料 | 第40-41页 |
5.1.4 大小交路运行图编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41-45页 |
5.1.5 检查列车运行图编制质量 | 第45-46页 |
5.2 轨道交通二号线大小交路运营模式演练与实证 | 第46-47页 |
5.2.1 演练与实证的目的 | 第46页 |
5.2.2 方案实施的前提条件 | 第46页 |
5.2.3 各部门相关职责 | 第46-47页 |
5.3 客运组织和行车组织的相关保障措施 | 第47-49页 |
5.3.1 车站客运组织保障措施 | 第47-48页 |
5.3.2 列车客运组织保障措施 | 第48页 |
5.3.3 故障情况下的行车和客运组织的保障措施 | 第48页 |
5.3.4 高峰期故障情况下的应急处理保障措施 | 第48-49页 |
5.3.5 行车调整措施实施重点 | 第49页 |
5.3.6 行车调整的补充措施 | 第49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49-51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4页 |
致谢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