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社会科学总论论文--社会学论文--社会工作、社会管理、社会规划论文

个案工作介入青少年校园暴力问题治理研究--以山东省临沂市D中学为例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绪论第10-16页
    0.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0.1.1 选题背景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0.1.2 选题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0.2 国内外文献综述及评述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0.2.1 国内研究综述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0.2.2 国外研究综述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0.2.3 评述第13页
    0.3 论文研究方法及思路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0.3.1 研究方法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0.3.2 研究思路第14-15页
    0.4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0.4.1 研究方法的创新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0.4.2 研究思路的创新第15-16页
1 相关概念界定及工作方法第16-19页
    1.1 相关概念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校园暴力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学校社会工作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行为修正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理性情绪治疗第17页
    1.2 工作方法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个案工作的定义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个案工作的技巧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个案工作的目标第18-19页
2 D中学校园暴力问题治理的现状第19-26页
    2.1 临沂市D中学校园暴力问题的调查及分析第19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学校简介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调查对象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. 调查方法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调查内容(附调查问卷表格)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资料分析方法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6 初中校园暴力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第20-24页
    2.2 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校园暴力问题治理的现状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社工机构偏少,社会支持力量参与不足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缺乏专业社会工作者,服务团队的能力有限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工作者的服务缺乏持续性,欠缺后续跟踪服务第24-26页
3 个案工作介入传统教育模式下青少年校园暴力问题的实施过程第26-38页
    3.1 接案第26-28页
    3.2 个案工作预估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案主的基本资料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案主问题界定与分析第29页
    3.3 个案工作的的实施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制定服务目标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制定服务计划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工作者角色第30页
    3.4 个案介入过程第30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第一次介入——面谈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第二次介入——面谈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第三次介入——进行角色扮演游戏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第四次介入——开展厌恶疗法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第五次介入——行为代币制活动第34-36页
    3.5 个案评估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过程评估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结果评估第36页
    3.6 结案第36-38页
4 个案工作介入情感缺失模式下青少年校园暴力问题的实施过程第38-47页
    4.1 个案的基本资料及监护人家庭情况第38页
    4.2 个案来源——接案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接案的原因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接案的途径第38-39页
    4.3 个案问题预估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案主问题的界定第39页
    4.4 个案的实施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制定服务目标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制定服务计划第40页
    4.5 个案介入过程第40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针对案主进行系列访谈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针对家庭进行系列访谈第43-44页
    4.6 个案评估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6.1 过程评估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6.2 结果评估第45页
    4.7 结案与跟踪服务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7.1 结案原因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4.7.2 个案目标达成情况第45-47页
5 结论及相关对策第47-50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47-48页
    5.2 对策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加强社工专业人才的培养,促进驻校社工的发展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强化家庭的教育功能,提高家长教育水平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完善学校教育制度,转变教师教育理念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加强个人系统、家庭系统、学校系统、社会系统的有机结合第49-50页
参考文献第50-52页
附录第52-58页
致谢第58-59页

论文共5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机构投资者股东能动主义的中国式困境--法经济学视角下的比较研究
下一篇:论集体土地征收的公共利益要件--基于司法案例的讨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