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经济学论文--经济学分支科学论文--产业经济学论文

基于TH的大学、产业、政府关系研究

摘要第2-4页
ABSTRACT第4页
第一章 引言第10-16页
    1.1 问题的提出第10-13页
    1.2 研究的背景第13-15页
    1.3 方法与框架第15-16页
第二章 大学、产业、政府的历史演进第16-38页
    2.1 产业史略第16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产业的兴起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分类及政策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产业的结构第19-21页
    2.2 大学渊源第21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大学的萌芽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大学的肇始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类型与制度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大学和社会第25-29页
    2.3 政府概要第29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概念和起源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政府的类型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分权与共和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政府和市场第34-36页
    2.4 小结第36-38页
第三章 大学、产业、政府间双边关系第38-56页
    3.1 大学-产业关系第38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产学合作历史考察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产学合作模式分析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产学合作模式驱动第43-44页
    3.2 大学-政府关系第44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欧陆式政府主导型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英美式多元分立型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大学政府职能模型第49-50页
    3.3 产业-政府关系第50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契约、贸易与竞争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自由、干预与混和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政府与高技术产业第53-55页
    3.4 小结第55-56页
第四章 发达国家的大学、产业、政府合作第56-83页
    4.1 美国模式第56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法案报告政策计划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组织机构管理设置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项目基金资助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工业联络网络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专利许可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6 技术转移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7 孵化器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8 派生公司与咨询顾问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9 工业-大学合作研究中心及工程研究中心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0 工业实验室和企业研发中心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1 科技工业园区第67-68页
    4.2 日本模式第68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组织机构框架改善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法案政策项目计划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共同研究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委托研究第7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委托研究员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捐赠教授和专项资金讲座第7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7 共同研究中心第7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8 尖端科学技术孵化中心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9 科技工业园区第7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0 筑波流动研究项目第75-76页
    4.3 欧盟模式第76-8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佛朗霍夫联合体(德国)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斯坦贝艾斯经济促进基金会(德国)第7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沃里克创业型大学(英国)第77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一体化计划(英国)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教学公司方案(英国)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大学科学工业园(英国)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7 中介转让组织(英国)第8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8 联合教授(英国)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9 对外研究室与专业会话(奥地利)第82页
    4.4 小结第82-83页
第五章 大学产业政府关系模型理论第83-102页
    5.1 三种平行的模型系统第83-9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国家创新系统第84-8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后洪堡模式第87-9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三重螺旋体第91-95页
    5.2 三重螺旋体模式的分类第95-9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Ⅰ类:α-三重螺旋体、β-三重螺旋体与γ-三重螺旋体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Ⅱ类:a-三重螺旋体、b-三重螺旋体与c-三重螺旋体第96-97页
    5.3 三重螺旋模型理论进展第97-10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主体间角色转变的争论与再认第97-9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三重螺旋双年份国际会议系列第98-100页
    5.4 小结第100-102页
第六章 三重螺旋体模型结构与算法计量第102-127页
    6.1 三重螺旋体的模型结构第102-11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DNA研究中的三重螺旋结构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大学-政府-产业三重螺旋体的板块配基和键链组合第103-105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键链组合的现象型表达第105-10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4 大学-政府-产业三重螺旋体的结构分析第109-110页
        6.1.5 大学-政府-产业三重螺旋体的图式谱系第110-113页
    6.2 三重螺旋体的算法与计量第113-12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三重螺旋协同模式的射影几何学转接变换第113-11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三重螺旋体算法(TH算法)第116-11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数据挖掘和基于科学计量的TH算法实现第118-11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基于科学计量的TH算法实现的模型分析第119-12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5 基于TH网络计量的三重螺旋体纵向比较第120-12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6 三重螺旋体横向比较与美国专利数据分析第123-126页
    6.3 小结第126-127页
第七章 中国的大学、产业、政府关系第127-149页
    7.1 中国的大学、产业和政府第128-134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学科构建下的百年大学历程第128-129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发展第129-131页
        7.1.3 中国政府的职能的转变改进第131-134页
    7.2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构想实施第134-137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中国创新体系组织的早期建构第134-135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实施与发展第135-137页
    7.3 基于TH的中国大学产业政府关系改造第137-148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中国官产学关系的演进路径第137-139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是“产学研”还是“官产学”第139-145页
        7.3.3 基于TH算法的中国模型分析第145-148页
    7.4 小结第148-149页
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49-152页
    8.1 结论与贡献第149-150页
    8.2 进一步展望第150-152页
参考文献第152-170页
附录第170-186页
附图清单第186-187页
附表清单第187-188页
读博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清单第188-189页
致谢第189-190页

论文共19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复杂环境下图像实时滤波技术研究
下一篇:基于FPGA的FFT硬件架构设计与实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