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教育论文--教育心理学论文--教育心理诊断与教育心理辅导论文

心理辅导活动课对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干预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引言第11-13页
1 文献综述第13-23页
    1.1 心理健康相关理论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心理健康概念和标准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心理健康理论模型第14-16页
    1.2 高职学生心理状况的研究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高职学生心理现状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高职学生心理干预模式第16-18页
    1.3 关于心理辅导活动课实施的探讨第18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理论基础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心理辅导活动课活动课的特点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心理辅导活动课活动课的教学模式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班级心理活动课设计步骤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5 心理辅导活动课活动课的优势第21-23页
2 问题提出与假设第23-26页
    2.1 当前研究现状评述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团体辅导与心理健康第23-24页
    2.2 过往研究不足第24-25页
    2.3 研究假设第25页
    2.4 研究意义第25-26页
3 研究方法第26-32页
    3.1 研究对象第26页
    3.2 研究工具第26-27页
    3.3 实验设计第27页
    3.4 实验准备第27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心理辅导活动课方案设计依据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心理辅导方案的设计与完成第27-31页
    3.5 辅导效果评估工具第31页
    3.6 数据处理第31-32页
4 结果分析第32-43页
    4.1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定量分析第32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前测上的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比较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实验组在前、后测上的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比较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对照组在前、后测上的的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比较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后测上的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比较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实验组后测与追踪后测的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比较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6 实验组前测与追踪后测的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比较第36-37页
    4.2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定性分析第37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班级成员对团体活动效果评价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.1 实验组反馈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.2 对照组反馈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单元反馈自评表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.1 实验组反馈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.2 对照组反馈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学生对课程的感受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3.1 实验组反馈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3.2 对照组反馈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老师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评价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领导者对课程的评价第41-43页
5 讨论第43-50页
    5.1 运用心理辅导活动课提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性分析第43-44页
    5.2 与传统课程相比,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有效性分析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两种课程在客观上的对比分析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两种课程在主观上的对比分析第45页
    5.3 影响班级成员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分析第45-47页
    5.4 心理辅导活动课在高校实施的可行性分析第47-48页
    5.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48页
    5.6 本研究的不足第48-50页
6 结论第50-51页
参考文献第51-53页
附录第53-66页
后记第66页

论文共6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双层普通箍筋约束圆形混凝土柱承载特性研究
下一篇:基于绿色增长理论的强生态区全域旅游实现路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