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无线电电子学、电信技术论文--光电子技术、激光技术论文--波导光学与集成光学论文--光纤元件论文

塑料光纤的结构修饰及其折射率传感特性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8页
第一章 绪论第13-36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13-14页
    1.2 光纤传感器概述第14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内外光纤传感器的发展概况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光纤传感器的组成与原理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光纤传感器的分类与应用第16-18页
    1.3 塑料光纤概述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塑料光纤材料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塑料光纤的分类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塑料光纤的特点及应用第20-22页
    1.4 塑料光纤传感器的研究进展第22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反射型塑料光纤传感器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塑料光纤布拉格光栅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微结构塑料光纤传感器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传输损耗和消逝场型塑料光纤传感器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5 基于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塑料光纤传感器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6 其他类型的塑料光纤传感器第32-33页
    1.5 塑料光纤折射率传感器介绍第33-35页
    1.6 论文的主要内容第35-36页
第二章 塑料光纤的导光特性第36-52页
    2.1 塑料光纤的结构第36-37页
    2.2 光纤中的基本参数及消逝场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光纤中的基本参数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消逝场第38-39页
    2.3 传输损耗和消逝场型光纤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V值的失配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折射损耗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消逝场的吸收第41-42页
    2.4 影响传输损耗和消逝场型光纤传感器特性的因素第42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入射角与入射光波长的影响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几何结构的影响第43-51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51-52页
第三章 拉锥型塑料光纤折射率传感特性研究第52-73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52页
    3.2 锥形光纤折射率传感器的简介第52-54页
    3.3 U形拉锥塑料光纤结构及制备第54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U形拉锥塑料光纤结构及传感原理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U形拉锥塑料光纤的制备第55-57页
    3.4 U形拉锥塑料光纤折射率传感特性第57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实验装置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8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线性度和重复性第63-65页
    3.5 温度依赖特性第65-71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实验装置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温度特性的分析及讨论第67-71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71-73页
第四章 侧抛塑料光纤折射率传感特性研究第73-86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73页
    4.2 侧抛塑料光纤的结构及制备第73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侧抛塑料光纤的结构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侧抛塑料光纤的制备第74-75页
    4.3 侧抛塑料光纤的折射率传感特性第75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实验装置第7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75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传感探头的其它特性指标第81-84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84-86页
第五章 塑料光纤长周期光栅及其折射率传感特性研究第86-100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86页
    5.2 塑料光纤LPG的制备及传感原理第86-8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塑料光纤LPG的结构与制备第86-8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塑料光纤LPG的折射率传感原理第88-89页
    5.3 塑料光纤LPG的折射率传感特性研究第89-9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实验装置第8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89-9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线性度与重复性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传感探头的温度依赖特性第96-99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99-100页
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00-103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100-101页
    6.2 三种传感探头特性对比,及未来工作展望第101-103页
参考文献第103-112页
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第112-114页
致谢第114页

论文共11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压力情境下不同情绪弹性初中生的自我损耗研究
下一篇:新疆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有效性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