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文献综述 | 第10-24页 |
1.1 千金子研究背景 | 第10-16页 |
1.1.1 千金子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| 第11-12页 |
1.1.2 千金子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| 第12-15页 |
1.1.3 千金子的临床应用 | 第15-16页 |
1.2 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研究进展 | 第16-18页 |
1.2.1 传统分离方法 | 第16页 |
1.2.2 现代分离方法 | 第16-18页 |
1.3 二维高效色谱液相法及其应用现状 | 第18-21页 |
1.3.1 二维高效液相色谱法特点 | 第19页 |
1.3.2 二维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类 | 第19页 |
1.3.3 二维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评价指标 | 第19-21页 |
1.3.4 二维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建立 | 第21页 |
1.4 实时无标记动态细胞分析技术 | 第21-22页 |
1.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2-24页 |
第2章 生物活性指导下千金子一维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离制备 | 第24-34页 |
2.1 实验材料、试剂及仪器设备 | 第24-26页 |
2.1.1 实验材料 | 第24页 |
2.1.2 实验试剂 | 第24-25页 |
2.1.3 仪器设备 | 第25-26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6-28页 |
2.2.1 千金子样品的提取和预处理 | 第26-27页 |
2.2.2 色谱条件 | 第27页 |
2.2.3 细胞活性实验 | 第27-28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28-33页 |
2.3.1 样品提取 | 第28-29页 |
2.3.2 色谱条件优化 | 第29-30页 |
2.3.3 一维液相色谱制备 | 第30-31页 |
2.3.4 一维组分活性筛选 | 第31-33页 |
2.4 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3章 生物活性指导下千金子二维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离制备 | 第34-44页 |
3.1 实验材料、试剂及仪器设备 | 第34-36页 |
3.1.1 实验材料 | 第34页 |
3.1.2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| 第34-36页 |
3.2 实验方法 | 第36页 |
3.2.1 样品的制备 | 第36页 |
3.2.2 细胞活性实验 | 第36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6-43页 |
3.3.1 二维色谱柱的选择 | 第36-37页 |
3.3.2 活性组分的二维分离纯化 | 第37-42页 |
3.3.3 细胞活性测定结果 | 第42-43页 |
3.4 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4章 化合物的结构解析和构效关系探讨 | 第44-59页 |
4.1 实验材料、试剂及仪器设备 | 第44-45页 |
4.1.1 实验材料 | 第44页 |
4.1.2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| 第44-45页 |
4.2 试验方法 | 第45-46页 |
4.2.1 化合物纯度检验 | 第45页 |
4.2.2 化合物结构鉴定 | 第45-46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6-57页 |
4.3.1 化合物纯度分析 | 第46-47页 |
4.3.2 化合物结构解析 | 第47-52页 |
4.3.3 构效关系探讨 | 第52-57页 |
4.4 小结 | 第57-59页 |
第5章 Euphorbia factor L1的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| 第59-64页 |
5.1 材料、试剂与仪器 | 第59页 |
5.1.1 材料 | 第59页 |
5.1.2 试剂与药品 | 第59页 |
5.1.3 器材及仪器 | 第59页 |
5.2 实验方法 | 第59-60页 |
5.2.1 分组及给药方法 | 第59-60页 |
5.2.2 观察指标 | 第60页 |
5.3 实验结果 | 第60-63页 |
5.3.1 急性毒性作用 | 第60-63页 |
5.4 小结 | 第63-64页 |
第6章 Euphorbia factor L1抗肿瘤作用研究 | 第64-70页 |
6.1 材料、试剂与仪器 | 第64-65页 |
6.1.1 材料 | 第64页 |
6.1.2 细胞株 | 第64页 |
6.1.3 试剂与药品 | 第64页 |
6.1.4 器材及仪器 | 第64-65页 |
6.2 实验方法 | 第65-66页 |
6.2.1 小鼠Lewis肺癌荷瘤模型建立 | 第65页 |
6.2.2 药物制备方法 | 第65页 |
6.2.3 分组及给药方法 | 第65页 |
6.2.4 观察指标 | 第65-66页 |
6.3 数据统计 | 第66页 |
6.4 实验结果 | 第66-69页 |
6.4.1 瘤重及肿瘤抑制率 | 第66-67页 |
6.4.2 胸腺指数及脾指数 | 第67-68页 |
6.4.3 饮食量及体重方面 | 第68-69页 |
6.5 小结 | 第69-70页 |
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0-72页 |
7.1 结论 | 第70页 |
7.2 展望 | 第70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7页 |
附录 部分代表性化合物的 ~1H & ~(13)C-NMR谱图 | 第77-8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82-83页 |
致谢 | 第83-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