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

苯酚电氧化过程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特征

致谢第5-6页
摘要第6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符号说明第11-12页
第一章 绪论第12-30页
    1.1 概述第12-13页
    1.2 氧化还原电位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氧化还原电位的基本概念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氧化还原电位的测量原理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因素第14-15页
    1.3 关于氧化还原电位应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5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氧化还原电位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氧化还原电位在过程控制中的应用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氧化还原电位在其他方面的应用第17-18页
    1.4 电化学氧化法第18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电氧化的技术特性和机理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电氧化在处理废水中的应用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电化学氧化工艺参数的优化控制第22-23页
    1.5 含酚废水第23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含酚废水的主要来源及主要危害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含酚废水的常见处理方法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电化学氧化处理含酚废水第26-27页
    1.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研究内容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1.6.3 技术路线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6.4 创新之处第29-30页
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30-35页
    2.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实验试剂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实验仪器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模拟废水第31页
    2.2 实验装置及流程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实验装置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实验流程第33页
    2.3 分析方法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COD测定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ORP和pH测定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溶液中阴离子的测定第34-35页
第三章 氯化钠体系中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特征第35-49页
    3.1 电流密度第35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电流密度对COD去除率的影响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电流密度对氧化还原电位变化特征的影响第38-39页
    3.2 苯酚浓度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苯酚浓度对COD去除率的影响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苯酚浓度对氧化还原电位变化特征的影响第40-42页
    3.3 氯化钠浓度第42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氯化钠浓度对COD去除率的影响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氯化钠浓度对氧化还原电位变化特征的影响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氯化钠浓度对pH变化的影响第45-47页
    3.4 氯化钠体系中离子变化特征第47-48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48-49页
第四章 硫酸钠体系及混合体系中氧化还原电位变化特征第49-67页
    4.1 电流密度第49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电流密度对COD去除率的影响第49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电流密度对氧化还原电位变化特征的影响第52-53页
    4.2 苯酚浓度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苯酚浓度对COD去除率的影响第53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苯酚浓度对氧化还原电位变化特征的影响第56-57页
    4.3 硫酸钠浓度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硫酸钠浓度对COD去除率的影响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硫酸钠浓度对氧化还原电位变化特征的影响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硫酸钠浓度对pH变化的影响第60页
    4.4 硫酸钠体系中离子变化特征第60-61页
    4.5 混合体系第61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电解质比例对COD去除率的影响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电解质比例对氧化还原电位变化特征的影响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混合体系中离子变化特征第64-65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65-67页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7-69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67-68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68-69页
参考文献第69-77页
作者简介第77-78页
    1 作者简介第77页
    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7页
    3 获奖情况第77-78页
学位论文数据集第78页

论文共7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大面积高性能薄膜光探测器阵列的构筑
下一篇:讨论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