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型灌浆变形钢套筒连接技术研究
| 摘要 | 第4-5页 | 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 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6页 | 
| 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9-10页 | 
| 1.2 灌浆套筒工程应用概述 | 第10-12页 | 
| 1.3 灌浆套筒连接技术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 
| 1.3.1 灌浆套筒连接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 
| 1.3.2 灌浆套筒连接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页 | 
| 1.4 新型灌浆变形钢套筒的提出 | 第13-15页 | 
| 1.5 本文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 
| 第二章 新型灌浆变形套筒试验方案设计 | 第16-26页 | 
| 2.1 试验目的 | 第16页 | 
| 2.2 试验构件设计 | 第16-19页 | 
| 2.2.1 材料力学性能参数 | 第16-17页 | 
| 2.2.2 新型灌浆变形套筒的制作与实测构造 | 第17-19页 | 
| 2.3 加载装置与加载制度 | 第19-21页 | 
| 2.3.1 单向拉伸试验加载装置与加载制度 | 第19页 | 
| 2.3.2 反复拉压试验加载装置与加载制度 | 第19-21页 | 
| 2.4 单向拉伸试验量测方案 | 第21-22页 | 
| 2.4.1 套筒极限承载力 | 第21页 | 
| 2.4.2 轴向位移、最大力总伸长率与残余变形 | 第21页 | 
| 2.4.3 套筒应变 | 第21-22页 | 
| 2.4.4 钢筋应力分布 | 第22页 | 
| 2.5 反复拉压试验测量方案 | 第22-23页 | 
| 2.5.1 千斤顶顶推力 | 第22页 | 
| 2.5.2 轴向位移与残余变形 | 第22页 | 
| 2.5.3 套筒应变 | 第22-23页 | 
| 2.6 试验过程及现象 | 第23-26页 | 
| 2.6.1 单向拉伸试验 | 第23-25页 | 
| 2.6.2 反复拉压试验 | 第25-26页 | 
| 第三章 新型灌浆变形套筒单向拉伸试验结果分析 | 第26-36页 | 
| 3.1 试件破坏模式与极限承载力 | 第26-28页 | 
| 3.2 试件的最大力伸长率与残余变形 | 第28页 | 
| 3.3 试件在单向拉力作用下的典型荷载-位移曲线 | 第28-29页 | 
| 3.4 锚固段钢筋的应力分布 | 第29-30页 | 
| 3.5 套筒表面的应力应变分布 | 第30-34页 | 
| 3.6 本章小结 | 第34-36页 | 
| 第四章 新型灌浆变形套筒反复拉压试验结果分析 | 第36-43页 | 
| 4.1 试件的残余变形、破坏模式与极限承载力 | 第36-37页 | 
| 4.2 试件反复拉压试验典型荷载-位移曲线 | 第37-40页 | 
| 4.3 试件在单向拉力作用下的典型荷载-位移曲线 | 第40-41页 | 
| 4.4 套筒表面应变分布 | 第41-42页 | 
| 4.5 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 
| 第五章 圆柱形钢筋连接套筒灌浆料粘结滑移理论分析 | 第43-48页 | 
| 5.1 灌浆套筒的约束机理 | 第43-44页 | 
| 5.2 灌浆套筒的初始约束应力 | 第44-46页 | 
| 5.3 灌浆料粘结强度与套筒极限承载力 | 第46-47页 | 
| 5.4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 
| 第六章 新型灌浆变形套筒连接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| 第48-57页 | 
| 6.1 有限单元法及分析软件简介 | 第48-50页 | 
| 6.1.1 有限单元法简介 | 第48页 | 
| 6.1.2 有限单元法的求解思路 | 第48-50页 | 
| 6.2 分析模型建立 | 第50-52页 | 
| 6.2.1 材料本构关系 | 第50-52页 | 
| 6.2.2 单元选择及网格划分 | 第52页 | 
| 6.3 计算结果分析 | 第52-56页 | 
| 6.3.1 接头荷载-位移曲线 | 第52-53页 | 
| 6.3.2 套筒应力分布 | 第53-56页 | 
| 6.4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 
|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57-59页 | 
| 7.1 总结 | 第57-58页 | 
| 7.2 新型灌浆变形套筒构造与工艺的改进建议 | 第58页 | 
| 7.3 展望 | 第58-59页 | 
| 致谢 | 第59-60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60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