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5页 |
1.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概况 | 第9-12页 |
1.2.1 国内外稠油注CO_2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1.2.2 国内外稠油注烟道气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2.3 国内外研究现状认识 | 第12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12-13页 |
1.4 研究成果与认识 | 第13-15页 |
第2章 LKQ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现状 | 第15-21页 |
2.1 油藏地质特征 | 第15-17页 |
2.1.1 构造特征 | 第15-16页 |
2.1.2 地层特征 | 第16页 |
2.1.3 油藏类型 | 第16-17页 |
2.2 油藏开发方式论证 | 第17-20页 |
2.2.1 弹性驱动采收率 | 第17页 |
2.2.2 水驱采收率 | 第17-19页 |
2.2.3 气驱采收率 | 第19-20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0-21页 |
第3章 岩心物性参数及渗流特征 | 第21-39页 |
3.1 储层岩心孔渗测试及结构分析 | 第21-29页 |
3.1.1 岩心孔隙结构CT扫描分析 | 第21-25页 |
3.1.2 岩心渗流特征分析 | 第25-29页 |
3.1.3 储层非均质性 | 第29页 |
3.2 油气、油水两相渗流特征分析 | 第29-37页 |
3.2.1 气驱油过程油气相渗曲线 | 第30-31页 |
3.2.2 气驱油过程归一化的相渗曲线 | 第31-32页 |
3.2.3 岩心的油气分流曲线 | 第32-33页 |
3.2.4 岩样无因次采油/液指数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2.5 岩心的含气饱和度(S_g)分布研究 | 第34页 |
3.2.6 油气两相区渗流阻力研究 | 第34-36页 |
3.2.7 水驱油过程油水渗流特征 | 第36-37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7-39页 |
第4章 稠油注气膨胀实验 | 第39-57页 |
4.1 流体相态特征实验设计 | 第39-42页 |
4.1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9-40页 |
4.1.2 原油样品单次脱气分析 | 第40-41页 |
4.1.3 原油样品相态分析 | 第41-42页 |
4.2 原油注气膨胀实验分析 | 第42-56页 |
4.2.1 注CO_2膨胀实验结果分析 | 第42-49页 |
4.2.2 注烟道气膨胀实验结果分析 | 第49-54页 |
4.2.3 注气结果对比分析 | 第54-56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5章 长岩心驱替机理实验研究 | 第57-99页 |
5.1 实验设备及流程 | 第57-61页 |
5.1.1 长岩心实验设备 | 第57-58页 |
5.1.2 实验样品与准备 | 第58页 |
5.1.3 长岩心准备及排序 | 第58-60页 |
5.1.4 长岩心驱安装与样品饱和 | 第60-61页 |
5.2 单管长岩心气驱油及水驱油实验及分析 | 第61-95页 |
5.2.1 不同注入气体筛选 | 第61-66页 |
5.2.2 注水转注气时间研究 | 第66-70页 |
5.2.3 注气速度敏感性分析 | 第70-75页 |
5.2.4 注气压力敏感性分析 | 第75-80页 |
5.2.5 注入段塞优化 | 第80-83页 |
5.2.6 水驱实验 | 第83-86页 |
5.2.7 水驱后气水交替 | 第86-90页 |
5.2.8 水驱后吞吐实验 | 第90-95页 |
5.3 单管长岩心吞吐驱替实验分析 | 第95-97页 |
5.3.1 高渗未压裂组长岩心衰竭后注CO_2吞吐实验 | 第95-96页 |
5.3.2 高渗压裂组长岩心衰竭后注CO_2吞吐实验 | 第96-97页 |
5.3.3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| 第97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97-99页 |
第6章 结论和建议 | 第99-101页 |
6.1 结论 | 第99-100页 |
6.2 建议 | 第100-101页 |
致谢 | 第101-10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2-10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