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房屋建筑设备论文--空气调节、采暖、通风及其设备论文

高速公路沿线设施地下水源热泵适应性关键技术问题研究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6页
主要符号表第7-11页
1 绪论第11-19页
    1.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1.2 地下水源热泵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发展及研究现状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发展及研究现状第13-15页
    1.3 问题提出、研究内容和意义第15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问题提出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内容和意义第16-19页
2 高速公路沿线房建设施特殊性与供暖空调形式分析第19-33页
    2.1 高速公路沿线房建设施特殊性第19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建筑类型及建筑规模特殊性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冷热负荷需求特殊性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跨区域特殊性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能源结构特殊性第22-23页
    2.2 高速公路沿线供暖空调形式调研分析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高速公路沿线站点供暖空调实施情况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存在问题及相关改造方案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各比选方案经济性、节能性分析第24-26页
    2.3 地下水源热泵技术可行性第26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概述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地下水源热泵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地下水源热泵在高速公路沿线的可行性第29-30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30-33页
3 地下水源热泵热源井设计与施工第33-43页
    3.1 地下水源热泵热源井设计第33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热源井的设计方法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井结构设计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井数量及抽灌比确定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井间距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井群布置第37-38页
    3.2 地下水源热泵热源井施工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热源井施工工艺流程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回灌形式确定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填砾、洗井、止水封井及抽回灌试验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潜水泵选择第40页
    3.3 高速公路沿线站点热源井设计、施工特殊性第40-41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41-43页
4 地下水热运移及水位变化的数值模拟第43-59页
    4.1 地下水温度场及水位变化机理第43-44页
    4.2 地下水热运移及水位变化模型建立第44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FlowHeat简介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HST3D-cug模型建立第46-48页
    4.3 地下水温度场及水位变化的影响因素模拟分析第48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水文地质参数对地下水温度场及水位变化的影响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过滤管长度对地下水温度场及水位变化的影响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抽灌温差及流量对地下水温度场及水位变化的交互影响第52-53页
    4.4 井群布置对地下水温度场及水位变化的影响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井间距对地下水温度场及水位变化的影响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井位布置形式对地下水温度场及水位变化的影响第54-57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57-59页
5 典型工程案例分析第59-83页
    5.1 工程概况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项目概况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项目水文地质条件第59-61页
    5.2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设计与施工第61-7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热源井设计、施工第61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抽水、回灌试验成果第65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第69-71页
    5.3 夏、冬季实际运行现场能效监测第71-7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监测对象、内容与方法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能效测试结果分析与节能改进方案第72-74页
    5.4 项目地下水热运移模拟第74-76页
    5.5 地下水源热泵回灌井水位预测分析第76-81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工程实测数据分析及预测方法的选择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非等时间间隔GM(1,1)模型的建立及求解第77-81页
    5.6 本章小结第81-83页
6 结论与展望第83-85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83-84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84-85页
致谢第85-87页
参考文献第87-93页
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第93页

论文共9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Hadoop集群调度优化的研究
下一篇:长三角区域内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