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6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 | 第9-11页 |
1.1.1 全球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2 长三角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1-12页 |
1.2.2 研究的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3 研究的内容、方法和研究结构 | 第13-14页 |
1.3.1 研究的内容、方法 | 第13页 |
1.3.2 研究结构 | 第13-14页 |
1.4 本文的主要贡献 | 第14-16页 |
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| 第16-25页 |
2.1 城市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| 第16-18页 |
2.1.1 比较优势理论 | 第16-17页 |
2.1.2 新经济增长理论 | 第17页 |
2.1.3 产业竞争优势理论 | 第17-18页 |
2.1.4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18页 |
2.2 城市竞争力内涵的相关文献综述 | 第18-20页 |
2.2.1 从企业角度定义城市竞争力内涵的文献综述 | 第18-19页 |
2.2.2 从国家角度定义城市竞争力内涵的文献综述 | 第19-20页 |
2.3 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的相关文献综述 | 第20-23页 |
2.3.1 “WEF”和“IMD”的国际竞争力模型 | 第20-21页 |
2.3.2 Peter的“钻石”模型 | 第21页 |
2.3.3 倪鹏飞的弓弦模型 | 第21页 |
2.3.4 其他有关指标和模型的研究 | 第21-23页 |
2.4 文献述评 | 第23-25页 |
第3章 长江三角洲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构建 | 第25-40页 |
3.1 长三角地区样本选取的依据 | 第25页 |
3.2 长江三角洲相关概况 | 第25-33页 |
3.3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| 第33-34页 |
3.3.1 科学性原则 | 第33页 |
3.3.2 综合性原则 | 第33页 |
3.3.3 可测性原则 | 第33-34页 |
3.3.4 科学发展观原则 | 第34页 |
3.4 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 | 第34-40页 |
3.4.1 指标体系的选择 | 第34-37页 |
3.4.2 评价指标体系的含义和计算公式 | 第37-40页 |
第4章 长三角城市竞争力的分类评价 | 第40-66页 |
4.1 评价方法的选择 | 第40-41页 |
4.2 数据的选取和来源 | 第41页 |
4.3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分析 | 第41-49页 |
4.4 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分析 | 第49-53页 |
4.5 生活质量的评价分析 | 第53-57页 |
4.6 公共服务的评价分析 | 第57-61页 |
4.7 评价汇总结论 | 第61-66页 |
第5章 长三角城市竞争力的聚类分析 | 第66-76页 |
5.1 聚类分析法的简介 | 第66页 |
5.2 聚类分类结果 | 第66-68页 |
5.3 长三角地区第一等级城市竞争力分析 | 第68-69页 |
5.4 长三角地区第二等级城市竞争力分析 | 第69-70页 |
5.5 长三角地区第三等级城市竞争力分析 | 第70-71页 |
5.6 长三角地区第四等级城市竞争力分析 | 第71页 |
5.7 长三角地区第五等级城市竞争力分析 | 第71-72页 |
5.8 小结 | 第72-74页 |
5.9 政策性建议 | 第74-76页 |
5.9.1 可持续发展路径有待进一步改进 | 第74页 |
5.9.2 生态投入有待进一步改善 | 第74-75页 |
5.9.3 人类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 | 第75-76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76-78页 |
6.1 结论 | 第76页 |
6.2 后续研究展望 | 第76-78页 |
致谢 | 第78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82-84页 |
附件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