忻州地区植被数量生态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0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19页 |
1.1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4页 |
1.2 研究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| 第14-15页 |
1.3 数量生态学研究进展 | 第15-19页 |
1.3.1 数量分类与排序研究进展 | 第15-17页 |
1.3.2 生态种组研究进展 | 第17页 |
1.3.3 生态位的研究进展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忻州地区植被数量分类与排序 | 第19-47页 |
2.1 引言 | 第19页 |
2.2 研究方法 | 第19-21页 |
2.2.1 样地调查 | 第19-20页 |
2.2.2 数据处理 | 第20-21页 |
2.2.3 数据分析 | 第21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21-47页 |
2.3.1 TWINSPAN分类结果 | 第21-32页 |
2.3.2 忻州地区植被优势种生态关系 | 第32-47页 |
2.3.2.1 森林群落优势种生态关系 | 第33-38页 |
2.3.2.2 灌丛群落优势种生态关系 | 第38-42页 |
2.3.2.3 草本群落优势种生态关系 | 第42-47页 |
第三章 忻州地区植物群落生态种组划分 | 第47-61页 |
3.1 引言 | 第47页 |
3.2 研究方法 | 第47-49页 |
3.2.1 野外调查 | 第47页 |
3.2.2 数据分析 | 第47-49页 |
3.2.2.1 各群落类型优势种的确定 | 第47-48页 |
3.2.2.2 种间关系分析 | 第48-49页 |
3.2.2.3 聚类分析 | 第49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9-61页 |
3.3.1 种间关系分析结果 | 第49-57页 |
3.3.1.1 森林群落种间关系分析结果 | 第49-51页 |
3.3.1.2 灌丛群落种间关系分析结果 | 第51-53页 |
3.3.1.3 草本群落种间关系分析结果 | 第53-57页 |
3.3.2 优势种聚类结果与分析 | 第57页 |
3.3.3 植物ESGs的划分 | 第57-61页 |
3.3.3.1 森林群落ESGs划分 | 第58-59页 |
3.3.3.2 灌丛群落ESGs划分 | 第59页 |
3.3.3.3 草本群落ESGs划分 | 第59-61页 |
第四章 优势种群生态位分析 | 第61-73页 |
4.1 引言 | 第61页 |
4.2 数据处理 | 第61-73页 |
4.2.1 森林群落优势种生态位宽度 | 第61-63页 |
4.2.2 森林群落优势种频数与生态位宽度的关系 | 第63-64页 |
4.2.3 森林群落优势种生态位重叠 | 第64-66页 |
4.2.4 灌丛群落优势种生态位宽度 | 第66-67页 |
4.2.5 灌丛群落优势种频数与生态位宽度的关系 | 第67-68页 |
4.2.6 灌丛群落优势种生态位重叠 | 第68-69页 |
4.2.7 草本群落优势种生态位宽度 | 第69-70页 |
4.2.8 草本群落优势种频数与生态位的关系 | 第70-71页 |
4.2.9 草本群落优势种生态位重叠 | 第71-73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73-77页 |
5.1 植被数量分类与排序研究结果 | 第73-74页 |
5.2 植物生态种组研究结果 | 第74-75页 |
5.3 优势种生态位分析结果 | 第75-76页 |
5.4 展望 | 第76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81-82页 |
致谢 | 第82-83页 |
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| 第83-84页 |
承诺书 | 第84-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