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、目的和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播种方式对小麦个体发育、群体建成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| 第13页 |
1.3 播种方式对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 | 第13-14页 |
1.4 播种方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、转运及分配的影响 | 第14-15页 |
1.5 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| 第15-16页 |
1.6 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18-21页 |
2.1 试验材料 | 第18页 |
2.2 试验设计 | 第18页 |
2.3 测定项目与方法 | 第18-20页 |
2.3.1 生长状况调查 | 第18页 |
2.3.2 生理特性的测定 | 第18-20页 |
2.3.3 产量和品质测定 | 第20页 |
2.4 数据整理与分析 | 第20-21页 |
第三章 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群体的影响 | 第21-26页 |
3.1 对冬前麦苗素质的影响 | 第21-22页 |
3.2 对群体结构的变化的影响 | 第22-24页 |
3.3 对叶面积系数的影响 | 第24页 |
3.4 对产量及经济系数的影响 | 第24-26页 |
第四章 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 | 第26-33页 |
4.1 对旗叶SPAD值的影响 | 第26-27页 |
4.2 对花后旗叶光合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4.3 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4.4 对籽粒品质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4.5 对灌浆特性的影响 | 第30-33页 |
第五章 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、转运及分配的影响 | 第33-40页 |
5.1 对花后各器官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| 第33-37页 |
5.1.1 对叶片与叶鞘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5.1.2 对茎秆和穗轴+颖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| 第34-36页 |
5.1.3 对籽粒和植株总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5.2 对花后干物质转运与分配的影响 | 第37-40页 |
5.2.1 花后总干物质的转运特点 | 第37-38页 |
5.2.2 各器官花后干物质分配特点 | 第38-40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40-45页 |
6.1 结论 | 第40-41页 |
6.1.1 窄幅条播有利于小麦个体发育和群体建成 | 第40页 |
6.1.2 撒播和窄幅条播小麦产量较高 | 第40页 |
6.1.3 窄幅条播各生理指标优于其他播种方式 | 第40页 |
6.1.4 窄幅条播有利于花后干物质积累 | 第40-41页 |
6.2 讨论 | 第41-44页 |
6.2.1 播种方式对小麦群体的影响 | 第41页 |
6.2.2 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6.2.3 播种方式对小麦旗叶生理特性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6.2.4 播种方式对小麦籽粒品及质灌浆特性的影响 | 第43页 |
6.2.5 播种方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、转运与分配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6.3 不足及建议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2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