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历史、地理论文--中国史论文--封建社会(公元前475~公元1840年)论文--十六国(304~439年)论文

论十六国时期上党地区的政权角逐与民族融合

中文摘要第10-12页
ABSTRACT第12-13页
绪论第14-17页
第一章 上党地区的建置及沿革第17-23页
    第一节 地形状况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“与天为党”——地名由来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“上党从来天下脊”——地形特点第17-18页
    第二节 历史变迁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上党建置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秦赵长平之战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秦汉时期的上党郡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魏晋以后的上党郡第20页
    第三节 上党地区的交通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交通要道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重要的关隘第21页
    第四节 上党郡的统辖区划演变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秦汉所统上党郡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汉以后上党郡区域变化第22页
    小结第22-23页
第二章 汉赵政权对上党地区的经营第23-34页
    第一节 “杂胡”入晋与刘渊建国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“杂胡”入晋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刘渊发迹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刘汉立国第25-26页
    第二节 刘汉政权在上党地区的军事活动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刘渊与地方割据势力司马颖的联合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汉灭亡西晋的战争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匈奴汉国与西晋并州势力刘琨的抗争第27-29页
    第三节 汉赵政权对上党地区的管理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元熙元年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元熙四年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永凤元年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建元元年第31页
    第四节 羯族石勒及其后赵政权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石勒在上党地区的发展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匈奴汉国与石勒的结合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羯族与后赵政权第32-33页
    小结第33-34页
第三章 秦燕潞川之战第34-42页
    第一节 战争前秦、燕的政治状况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鲜卑慕容氏的发展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前燕力量的巩固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氐族前秦的崛起第35-37页
    第二节 战争背景与双方军事力量对比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潞川之战的背景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双方力量对比第38页
    第三节 潞川之战与战后双方得失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秦燕潞川之战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潞川之战的成败得失第40-41页
    小结第41-42页
第四章 西燕建都及两燕台壁之战第42-51页
    第一节 淝水之战后的政治军事形势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北方地区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中原地区和关中地区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西北地区第44页
    第二节 西燕建都长子与后燕战略布置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西燕建都长子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后燕的战略布局第46-47页
    第三节 台壁之战的结果及影响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台壁之战的过程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两燕战于台壁的原因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台壁之战的影响第49页
    第四节 西燕政权对上党的管理第49-50页
    小结第50-51页
第五章 十六国时期上党地区的民族融合及文化成果第51-57页
    第一节 上党地理优势第51页
    第二节 十六国以来的民族融合第51-53页
    第三节 民族融合的文化成果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世族与文化繁荣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文化成果第54-55页
    小结第55-57页
第六章 对两魏周齐的影响第57-60页
    第一节 两魏周齐时的上党地区第57页
    第二节 上党地区接连不断的起义第57-59页
    第三节 对上党地区的管理第59页
    小结第59-60页
结语第60-61页
参考文献第61-63页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3-64页
致谢第64-65页
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第65-66页
承诺书第66-67页

论文共6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
下一篇:基于快速多级子算法的舰载天线电磁兼容问题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