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| 第11-14页 |
1.2.1 语音增强 | 第11-13页 |
1.2.2 计算听觉场景分析 | 第13-14页 |
1.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4页 |
1.4 论文结构安排 | 第14-16页 |
第2章 基于CASA语音增强理论依据 | 第16-28页 |
2.1 计算声场景分析的基本结构 | 第16-19页 |
2.1.1 计算听觉场景分析的基本流程 | 第16-17页 |
2.1.2 同时组合 | 第17-19页 |
2.1.3 序列组合 | 第19页 |
2.2 计算听觉场景的分类 | 第19-21页 |
2.2.1 数据驱动型(信息单向流动)CASA | 第20页 |
2.2.2 图式驱动型(信息双向流动)CASA | 第20-21页 |
2.3 计算听觉场景分析的应用范围 | 第21-22页 |
2.4 语音增强的基本理论 | 第22-25页 |
2.4.1 语音信号产生的数字模型 | 第22-24页 |
2.4.2 语音的特性 | 第24页 |
2.4.3 噪声特性 | 第24-25页 |
2.5 听觉外围系统 | 第25-26页 |
2.5.1 人耳听觉系统组成 | 第25-26页 |
2.5.2 听觉系统工作原理 | 第26页 |
2.6 语音增强质量评估 | 第26-27页 |
2.7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3章 基于CASA的语音增强算法具体实现 | 第28-42页 |
3.1 听觉外围系统的模拟 | 第28-32页 |
3.1.1 基于Gammatone滤波器的听觉模型 | 第28-30页 |
3.1.2 Meddis模型与内耳毛细胞听觉发放率 | 第30-32页 |
3.2 特征提取 | 第32-35页 |
3.2.1 双耳时间差(ITD) | 第32-35页 |
3.2.2 双耳强度差(IID) | 第35页 |
3.3 听觉组织 | 第35-38页 |
3.3.1 听觉掩蔽效应 | 第35-36页 |
3.3.2 确定语音增强线索 | 第36-37页 |
3.3.3 利用时间差强度差求掩蔽矩阵 | 第37-38页 |
3.4 语音信号的合成算法 | 第38-40页 |
3.5 中值平滑处理 | 第40页 |
3.6 实验仿真 | 第40-41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4章 听觉外围与维纳滤波器相互结合的算法 | 第42-48页 |
4.1 维纳滤波器的介绍 | 第42-43页 |
4.2 维纳滤波器系统函数的求取 | 第43-45页 |
4.3 实验仿真以及与原始方法的增强结果进行对比 | 第45-47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5章 基于噪声谱估计的听觉场景分析增强算法 | 第48-68页 |
5.1 基于噪声谱估计的CASA语音增强算法 | 第48-54页 |
5.1.1 理论依据 | 第48-50页 |
5.1.2 具体实现步骤 | 第50-51页 |
5.1.3 前导无声段初始化时间IS的选取 | 第51-54页 |
5.2 实验仿真以及将三种方法的增强结果进行对比 | 第54-66页 |
5.2.1 输入信噪比为 5db时增强结果对比 | 第54-56页 |
5.2.2 输入信噪比为 0db时增强结果对比 | 第56-57页 |
5.2.3 输入信噪比为-5db时增强结果对比 | 第57-66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66-68页 |
结论 | 第68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4页 |
致谢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