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导言 | 第10-16页 |
(一)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2. 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(二)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 国外相关研究 | 第11-12页 |
2. 国内相关研究 | 第12-14页 |
(三)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 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2. 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(四) 创新之处和研究限度 | 第15-16页 |
1. 创新点 | 第15页 |
2. 研究限度 | 第15-16页 |
一、廉能建设相关概念概述 | 第16-20页 |
(一) 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概述 | 第16-18页 |
1. 核心概念阐述 | 第16-17页 |
2. 廉能建设的学理分析 | 第17-18页 |
(二) 政治生态与廉能建设的相关性 | 第18-20页 |
1. 良好的政治生态是廉能建设的环境基础 | 第18-19页 |
2. 廉能建设有利于净化政治生态 | 第19-20页 |
二、廉能建设的成效与存在问题 | 第20-27页 |
(一) 廉能建设取得的成效 | 第20-21页 |
(二) 廉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| 第21-27页 |
1. 腐败预防机制不健全 | 第21-24页 |
2. 激励机制存在问题 | 第24-27页 |
三、我国廉能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27-32页 |
(一) 廉能建设的外部制约因素 | 第27-29页 |
1. 外部畸形机制导致的权钱交易 | 第27-28页 |
2. 政策过程的透明性与参与性不足 | 第28页 |
3. 政府对市场运行机制的过度干预 | 第28-29页 |
(二) 廉能建设的内部制约因素 | 第29-32页 |
1. 廉能建设的激励机制不完善 | 第29-30页 |
2. 干部选聘制度的不合理 | 第30页 |
3. 廉能评估指标体系缺失 | 第30-32页 |
四、新加坡廉能建设的经验与对我国的启示 | 第32-38页 |
(一) 新加坡廉能建设的经验概述 | 第32-35页 |
1. 新加坡构建廉洁政府的主要举措 | 第32-34页 |
2. 新加坡建设高效能政府的有效举措 | 第34-35页 |
(二) 新加坡廉能政府构建对我国廉能建设的启示 | 第35-38页 |
1. 给予反腐机关较大的独立性 | 第36页 |
2. 给予反腐机关充分的法律保障 | 第36-37页 |
3. 构建完善的监督与制衡机制 | 第37-38页 |
五、推进我国廉能建设的对策 | 第38-45页 |
(一) 净化政治生态,促进我国廉能建设发展进程 | 第38-39页 |
1. 弘扬正能量,打好政治生态的精神基础 | 第38页 |
2. 减少负能量,严厉打击破坏政治生态平衡的腐败行为 | 第38-39页 |
(二) 完善激励机制,提升政府工作效能 | 第39-40页 |
1. 完善薪酬制度体系,增强激励效果 | 第39页 |
2.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,提升公务人员工作效率 | 第39-40页 |
(三) 实行政策透明性方案,提升公民政治参与度 | 第40页 |
1. 构建"阳光政府",提升政策过程的透明度 | 第40页 |
2. 实行民主化管理,增加群众政治参与度 | 第40页 |
(四) 解决公共部门"冗余"问题,增强经济包容性 | 第40-41页 |
1. 解决公共部门制度冗余问题,放宽经济管制 | 第40-41页 |
2. 下放权力,增强经济的包容性 | 第41页 |
(五) 优化干部人事制度,实行法治反腐 | 第41-42页 |
1. 改革干部任用制度,民选代替委任 | 第41页 |
2. 建立健全反腐法律体系,实行法治反腐 | 第41-42页 |
(六) 完善廉能建设评估体系,推进廉能建设发展 | 第42-45页 |
1. 加大反腐力度,完善廉能建设评估体系 | 第42页 |
2. 加强评估体系建设,促进廉能评估要素的完善 | 第42-45页 |
结语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50页 |
致谢 | 第50-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