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导言 | 第8-14页 |
一、选题缘由和基本概念 | 第8-10页 |
二、学术回顾 | 第10-13页 |
三、研究方法与研究重点 | 第13-14页 |
第一章 秦及文帝改革前:以身份降等为刑罚目的的劳役刑 | 第14-27页 |
第一节 秦代劳役刑的名与实 | 第14-17页 |
一、秦代劳役刑之名 | 第14-16页 |
二、秦代劳役刑之实 | 第16-17页 |
第二节 秦代劳役刑的法律内涵及划分标准 | 第17-23页 |
一、与身份相关:承载社会权利性内容 | 第18-19页 |
二、与肉刑、耻辱刑复合:具有身体标识性特征 | 第19-21页 |
三、身份与肉刑因素影响下的双重标准及原因 | 第21-23页 |
第三节 汉初劳役刑对秦的延续 | 第23-25页 |
一、在名称和形式上延续前代 | 第23-24页 |
二、刑罚的标志性难以抹灭 | 第24-25页 |
小结 | 第25-27页 |
第二章 汉文帝改革:强化劳役性的劳役刑 | 第27-43页 |
第一节 汉文帝十三年制诏的立法性质 | 第27-31页 |
一、十三年制诏及相关奏议内容 | 第27-29页 |
二、制诏性质为针对刑罚结构整体的制律活动 | 第29-31页 |
第二节 汉文帝十三年制诏涉及的主要问题 | 第31-39页 |
一、奏议结构:针对判决和执行分别变化 | 第31-34页 |
二、奏议内容:确立劳役刑的独立地位 | 第34-38页 |
三、《汉书·刑法志》对奏议记载的存疑之处 | 第38-39页 |
第三节 汉文帝改革的影响及缺陷 | 第39-41页 |
一、刑罚性质开始向惩罚性转变 | 第39-40页 |
二、改革后形制存在的缺陷 | 第40-41页 |
小结 | 第41-43页 |
第三章 文帝改革至东汉:刑期与劳役并重的新劳役刑 | 第43-53页 |
第一节 右趾刑逐渐取代笞刑的次死地位 | 第43-48页 |
一、右趾刑是劳役刑的一种 | 第43-47页 |
二、笞刑次死一等地位被取代 | 第47-48页 |
第二节 东汉刑期概念的进一步明确 | 第48-52页 |
一、文献中有关刑罚期限的记载 | 第48-49页 |
二、《汉旧仪》中的劳役刑体系 | 第49-52页 |
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四章 魏晋时期:以新劳役刑为主的五刑框架的重构 | 第53-63页 |
第一节 曹魏、西晋劳役刑的扩展与简化 | 第53-57页 |
一、纳入作刑的曹魏劳役刑体系 | 第53-55页 |
二、西晋岁刑体系的形成及刑罚概念的统一 | 第55-57页 |
第二节 魏晋时期关于复废肉刑的争论 | 第57-59页 |
一、针对劳役刑简化后的轻刑性质 | 第57-58页 |
二、依乱世需求所议“复”与“废” | 第58-59页 |
第三节 五刑内涵的逐步变化 | 第59-62页 |
一、汉代对于五刑的认识:仿效古之五刑 | 第59-60页 |
二、魏律五刑内涵的转变:以劳役刑为主 | 第60-61页 |
三、晋张斐对五刑的注解:与肉刑无关 | 第61-62页 |
小结 | 第62-63页 |
结语 | 第63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69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69-70页 |
后记 | 第70-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