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0-23页 |
1.1.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2. 拱坝设缝研究进展 | 第12-13页 |
1.3. 本文研究对象 | 第13-14页 |
1.4.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4.1. 模型试验 | 第14页 |
1.4.2. 数值模拟 | 第14-15页 |
1.5. 混凝土材料损伤-断裂行为基本原理 | 第15-21页 |
1.5.1. 混凝土材料的损伤-断裂机理[29] | 第15-17页 |
1.5.2. 经典线性断裂力学介绍 | 第17-18页 |
1.5.3. 混凝土损伤-断裂理论发展 | 第18-21页 |
1.6. 论文技术路线 | 第21页 |
1.7. 论文各部分主要内容 | 第21-22页 |
1.8. 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第2章 带缺口直梁中型钢止裂机理研究 | 第23-53页 |
2.1. 概述 | 第23页 |
2.2. 考虑峰后软化特性的材料力学解析法 | 第23-33页 |
2.2.1. 型钢对缝端止裂影响 | 第24-32页 |
2.2.2. 型钢对断裂过程区影响 | 第32-33页 |
2.3. 带缺口三点弯梁试验 | 第33-35页 |
2.4. 试验结果 | 第35-38页 |
2.5. 数值分析 | 第38-43页 |
2.5.1. 有限元模型及边界条件 | 第39-40页 |
2.5.2. 材料力学参数 | 第40-42页 |
2.5.3. 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的交界面模型 | 第42-43页 |
2.6. 结果分析 | 第43-48页 |
2.6.1. 交界面滑移粘结影响 | 第43-46页 |
2.6.2. 混凝土断裂能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2.6.3. 型钢几何尺度影响 | 第47-48页 |
2.7. 对型钢增强机理的探讨 | 第48-50页 |
2.8. 解析解、试验与数值分析峰值结果对比 | 第50-51页 |
2.9. 本章小结 | 第51-53页 |
第3章 带缺口拱梁中型钢止裂试验研究 | 第53-70页 |
3.1. 概述 | 第53页 |
3.2. 带缺口拱梁试验 | 第53-59页 |
3.2.1. 试件几何尺寸 | 第53-55页 |
3.2.2. 结构约束条件 | 第55-56页 |
3.2.3. 材料配合比 | 第56-57页 |
3.2.4. 浇筑及养护条件 | 第57页 |
3.2.5. 试件加载 | 第57-58页 |
3.2.6. 试验工况 | 第58-59页 |
3.2.7. 试验观测 | 第59页 |
3.3.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59-67页 |
3.3.1. 破坏模式 | 第59-65页 |
3.3.2. 承载力分析 | 第65-66页 |
3.3.3. 型钢与混凝土粘结影响分析 | 第66-67页 |
3.4. 讨论 | 第67-68页 |
3.5. 本章小结 | 第68-70页 |
第4章 带缺口拱梁中型钢止裂机理数值分析 | 第70-87页 |
4.1. 概述 | 第70页 |
4.2. 数值模型和基本参数 | 第70-72页 |
4.3.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| 第72-86页 |
4.3.1. 数值结果与试验对比 | 第72-76页 |
4.3.2. 型钢与混凝土交界面滑移影响 | 第76-77页 |
4.3.3. 型钢增强作用机理 | 第77-81页 |
4.3.4. 拱梁设缝对其承载力影响 | 第81-83页 |
4.3.5. 混凝土断裂能影响 | 第83页 |
4.3.6. 拱座摩擦系数影响 | 第83-86页 |
4.4. 本章小结 | 第86-87页 |
第5章 基于实测资料的人工导缝作用机制研究 | 第87-112页 |
5.1. 概述 | 第87页 |
5.2. 超高拱坝的技术难点 | 第87-88页 |
5.2.1. 坝体的应力水平高。 | 第87-88页 |
5.2.2. 施工仓面大 | 第88页 |
5.2.3. 坝肩开挖量大 | 第88页 |
5.3. 基于石门子拱坝实测资料的人工导缝作用机制研究 | 第88-93页 |
5.3.1. 带人工导缝结构设计基本原理 | 第89-90页 |
5.3.2. 石门子碾压混凝土拱坝简介 | 第90-93页 |
5.4. 材料力学参数及分析方法 | 第93-95页 |
5.4.1. 基本材料参数 | 第93-94页 |
5.4.2. 力学分析方法 | 第94-95页 |
5.5. 人工导缝的贡献分析 | 第95-103页 |
5.5.1. 库水位变化对人工导缝的影响 | 第95-98页 |
5.5.2. 混凝土温度对人工导缝的影响 | 第98-101页 |
5.5.3. 拱坝中间缝和铰接井影响 | 第101-102页 |
5.5.4. 人工导缝对拱座影响 | 第102-103页 |
5.6. 人工导缝结构贡献讨论 | 第103-110页 |
5.6.1. 人工导缝结构在拱圈中贡献 | 第103-105页 |
5.6.2. 人工导缝在三维结构中贡献 | 第105-106页 |
5.6.3. 有无人工导缝分布对比 | 第106-108页 |
5.6.4. 有无人工导缝结构变形对比 | 第108-109页 |
5.6.5. 有无人工导缝结构对软基适应 | 第109-110页 |
5.7. 本章小结 | 第110-112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12-115页 |
6.1. 结论 | 第112-114页 |
6.2. 本文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| 第114页 |
6.3. 展望 | 第114-11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5-121页 |
致谢 | 第121-123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| 第12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