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激励理论的视窗防护屏厂激励机制设计和改善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8-12页 |
1.1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| 第8-9页 |
1.1.1 论文选题的背景 | 第8页 |
1.1.2 论文选题的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本课题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1.3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介绍 | 第10-11页 |
1.4 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| 第11-12页 |
第2章 论文相关理论归纳 | 第12-21页 |
2.1 管理学激励理论概述 | 第12-18页 |
2.1.1 早期激励理论总结 | 第13-15页 |
2.1.2 当代激励理论总结 | 第15-17页 |
2.1.3 激励理论的综合应用 | 第17-18页 |
2.2 经济学激励理论总结 | 第18-20页 |
2.2.1 什么是机制设计 | 第19页 |
2.2.2 机制设计研究什么 | 第19页 |
2.2.3 机制设计理论的发展脉络 | 第19-20页 |
2.2.4 核心概念和重要原理 | 第20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0-21页 |
第3章 企业形态和管理现状说明 | 第21-27页 |
3.1 企业情况介绍 | 第21页 |
3.2 产品及行业背景介绍 | 第21-24页 |
3.2.1 产品在产业链中的定位 | 第21-22页 |
3.2.2 行业发展和竞争形势 | 第22-23页 |
3.2.3 主要产品工艺流程 | 第23-24页 |
3.3 经营实绩和管理困扰 | 第24-27页 |
3.3.1 经营指标横向对比 | 第24页 |
3.3.2 计薪模式介绍 | 第24-26页 |
3.3.3 主要管理困扰 | 第26-27页 |
第4章 激励机制设计初探 | 第27-38页 |
4.1 员工访谈分析 | 第27-30页 |
4.1.1 离职原因定性分析 | 第27页 |
4.1.2 离职原因AHP建模 | 第27-28页 |
4.1.3 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| 第28-30页 |
4.2 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| 第30-33页 |
4.2.1 调查问卷设计及取样说明 | 第30-31页 |
4.2.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| 第31-32页 |
4.2.3 两种方法的结论对比 | 第32-33页 |
4.3 竞赛打破“平均主义” | 第33-37页 |
4.3.1 原有激励方案说明 | 第33页 |
4.3.2 激励方案初设计 | 第33-34页 |
4.3.3“领头羊”效应显现 | 第34-35页 |
4.3.4 激励效果再突破 | 第35-37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5章 激励机制分析和优化 | 第38-57页 |
5.1 特征数据分析 | 第38-42页 |
5.1.1 指标引导偏差分析 | 第38-39页 |
5.1.2 评价指标修正设计 | 第39-42页 |
5.2 激励评价机制再优化 | 第42-46页 |
5.2.1 评价指标计算规则 | 第42-43页 |
5.2.2 赋权方案验证 | 第43-46页 |
5.2.3 修正效果评估 | 第46页 |
5.3 激励疲劳分析 | 第46-55页 |
5.3.1 信息对称下的激励相容 | 第47-48页 |
5.3.2 工资方案分析 | 第48-52页 |
5.3.3 效率工资的单价设定 | 第52-53页 |
5.3.4 多级工资方案评价 | 第53-55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55-57页 |
第6章 激励机制设计总结 | 第57-59页 |
6.1 激励及工资机制总结 | 第57页 |
6.2 其他相关激励措施 | 第57页 |
6.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| 第57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1页 |
致谢 | 第61-63页 |
附录-调查问卷 | 第63-66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66页 |